题记:城市的角落里,隐藏着很多故事。比起车水马龙的街道、高楼林立的CBD,背街小巷显得更温暖亲切,彰显着一座城市的独特气息——这正是知时酱想要去发现的。
都说老胡同和四合院,才是京城真正的名片,以前我们却总没机会好好逛逛。趁着年前“冬闲”的空档,我们来到北京,打开了老北京胡同的大门。
如今,老北京胡同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统一刷上了清漆,临街的门楣上也都补上了鲜艳的色彩,显得古朴而华丽。
走马观花的胡同游显然不能满足深度好奇心患者的求知欲,走进胡同里的老四合院,看看那里人们的生活,才是我们此行的目的。
了解越多,理解越深。原来胡同生活不仅有华丽的外表,还有艰辛的内核。
四合院内,别有洞天。小小一个门洞里,可能藏着二进院、三进院甚至更多的院落。
与院门口的雕梁画柱、焕然一新不同,院里面的房屋看起来年久失修。下图中的房子,竟让我想到电影里老妖出没的荒村。
院内的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各种私自搭建的玻璃房、铁皮房,让四合院原本的构造消失无踪。但表面斑驳的雕花门窗,依旧倔强地彰显着自己昨日的辉煌。
胡同里居民的生活状态,从被刮去二维码、推回自家的共享单车可以窥见一斑。
在大白鹅的高声召唤下,我来到某个四合院的深处。
只看眼前这些,让我恍惚回到了熟悉的乡村,而不是首都北京的心脏。
门楣上“光荣军属”的牌子依旧醒目,好想听听它的故事。
途中偶遇几对老人,操着满口京腔高声问候,原来是早已搬去别处的老街坊回来怀旧。
忽然想起《请回答1988》里最后的场景,终日相伴的街坊们先后搬走,曾经回荡着笑声和家长里短的街巷只剩下断瓦残垣。这一幕,让很多人泪奔。
我们怀念的,其实是那些还未被混凝土隔开的亲密关系、那笑脸盈盈的街坊熟人、那温热的市井气。
然而,老城的衰落仿佛不可逆转。
虽然老北京胡同、四合院的名气响当当,可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却忍受着诸多不便。例如,没有完善的下水系统,只好去外面的公共卫生间方便;没有集中供暖,北国寒冬中要自己想办法取暖;更不用说漏雨的屋顶和冬天会结冰的水龙头——走出胡同,他们行走在二十一世纪,回到胡同,他们生活在上世纪。
当人们意气风发地谈论建设新城时,带有浓郁历史气息、市井人情味的老街老巷显得有些尴尬。
它们承载着所谓城市文化,但对于居住于此的人们来说却意味着临时和不便——老街的老居民多半搬去新建的高楼,如今的住户不少是来京打工的外地人——他们在这里没有根,老房子也无法带给他们舒适与安心。
近些年,保护老城和古村落的呼声又起。然而,请来国际知名的设计团队设计、施工,后期管理却大多由本地街道办、村委会来负责,结果难免虎头蛇尾。
仿古商业街变身小商品一条街,追根溯源都能回到义乌;人头攒动的小吃摊上,摆着来路不明的大鱿鱼、臭豆腐;油腻腻的街道看不到古韵和文化,反倒是“两块钱你买不到吃亏、两块钱你买不到上当”的高音喇叭让人觉得有几分亲切……
老城的尴尬是现代城市的通病,在我的家乡济南也不例外。
生活在老北京胡同中的种种不便,让我想起多年前的新闻:有人在济南的泉池中洗衣服、涮拖把甚至洗夜壶!
斥责的人义愤填膺,认为这是污染泉水,破坏泉城形象。但他们不知道,生活在泉城老街的人们,自己家里根本没有自来水和排污系统。泉水人家,名字很美,但他们的生活用水恰恰很不便。
在老北京的四合院里,我想到我的家乡。
或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走得越远,离自己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