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时无怠 时不再来”的道理都懂 可人们为什么还是喜欢拖延呢?


转眼元宵节就快到了,时光真像箭一样飞逝,“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时间多宝贵!

翻译家、文学家梁实秋认为“时间即是生命”,他在他的《时间即生命》散文中说: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地移动,每移动一下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深感时间有限。我们切不可浪费光阴”。

梁先生说得好!

可有一个问题一直令我困惑,明明“得时无怠,时不再来”的道理都懂,可为什么那么多人还是喜欢拖延呢?

“话又说回来,谁不想高效率工作,获得更大成功呢?可拖延的泥潭实在太过诡异,会让人身不由己的陷进去。”小锁说。

小锁,心理学专业毕业,很长时间一直致力于科普心理学工作。他除了写文章外,还去演讲或举办讲座。

可他说,他在演讲或举办讲座的时候,往往临到做报告之时,他便开始心生恐惧。一想到要站在几百名同行面前讲几个小时,小锁简直要汗毛倒竖。真想生一场大病体面地逃避。常常要等到最后1分钟,才硬着头皮上场。

小锁焦虑时会陷入拖延状态。我们之所以要拖延也许是因为这些工作让我们心烦头疼。“先放放吧,等我有了心情再去做。”可问题是如果真要等你“有心情”估计这辈子都等不到。

台上的小锁,望着台下温暖的笑容和心领神会的眼神,感觉很快就逆转了,他知道听众喜欢他的演讲。他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着了,几个小时的演讲一气呵成,虽然结束时有点筋疲力竭,但却恨不得还有机会再演讲一次。

不要等有无心情,动起来再说。

只要开始动手,你往往会发现它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届时你就会有更多动力。

牧忻收购了他所在城市一家颇有名气的咖啡馆。它以前是一家加盟公司,到了牧忻手里之后只够保本,不过似乎只要多花点心血,公司还是可以发展壮大有盈利的。

然而牧忻却无心经营公司,他早上不去办公室,反而在家里厮混或做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

牧忻对心理师朋友说,他虽然以前在一家大型企业做过营销工作,但这次买下这个咖啡馆独立经营却是他人生中的头一遭。

他对失败怀有深深地恐惧。“我如果经营失败了,我的妻子和儿子也许就不会再爱我了,再尊敬我了。”朋友明白了,是巨大的恐惧让牧忻动弹不得,怕失去妻儿的爱和尊重是他拖延的真正原因。

于是决定帮助他。他扮牧忻的儿子,牧忻扮他自己,他们打算预演牧忻生意失败后的情形,让他直面挑战这一 心态。

“哎,爸爸,最近生意怎么样?”

“不怎么好,我们已经付不起水电费了,可能要关店了。”

“关店?你的意思是生意失败了吗?”

“生意的确不好做。”

“噢,生意真的搞砸了,我正准备去读研呢,这正是我希望你在经济上援助我的时候,你太让我失望了。”

“总会想到办法解决的,一家人得一起同甘共苦。”

“算了吧,爸爸,这太难以接受了。”

“难以接受?”

“别人的爸爸都没有这种问题,别人都能生活得好好的,为什么你就不能?你这么没用,别人怎么看你?”

“我更感兴趣你怎么看我”

“如果你的爸爸是个废物,你觉得你会怎么样?”

“这么说来,我必须事业成功,赚很多钱,才能赢得你的爱和尊重喽,我这样理解对吗?”说完牧忻开怀大笑起来,他看见了自己最大的恐惧原来是如此的荒唐可笑。

刹那间的醒悟和如释重负让他的拖延心态发生了逆转。

产生拖延心态也许还可能是因为害怕坦诚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

有人邀请你参加你不喜欢的饭局,你就“迟迟”不予回复。如果你看班主任不顺眼,和她见面你就习惯性地迟到。如果妈妈总是唠叨着要你去扔垃圾,你可能就会“忘记”扔。

我们真应该倾听一下内心的声音,思索一下自己拖延的根本原因。

事事追求完美,总是在工作中不断贬低自己、贬低自己的功劳,无端给自己施加许多压力,自己几乎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同样也会产生拖延。

因为事实上最强劲的动力应该是工作中的兴奋感和得到回报的满足感。

小棠喜欢写作,前不久才出版了一本畅销书,因为太受欢迎,紧接着小棠得到了写这本书续集的合同。

然而小棠觉得自己没有做好写这本书续集的准备。小棠硬着头皮写了几章,但文笔生硬,内容乏味。她实在想不出任何新鲜或重要的材料。

这种情况持续了好长时间。编辑有时候会打电话来告诉小棠这本书的销售情况有多火爆,并询问续集的进度。

小棠的压力越来越大。一天晚上,小棠突然发现自己做好写续集的准备了。她找到以往积累的材料和研究的心得,新的想法和灵感不断涌入脑海,续集的框架不多会就搭建好了。

这体验让小棠深有感触,原来自己拖延了这么久就是为了等待准备好的这一刻。

认真倾听内心,你就会有所顿悟,并由衷感到欣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