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14
许多成年人认为,儿童没有在社会攀比,竞争的经历,不该有嫉妒心理。
可从心理学上讲,嫉妒是一种原始的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中动物本能的表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对我自己来说,没看到这句话之前,我也是众多成年人中不理解的一个。而后,当我真正踏入实习,才发现,这种行为的确存在,只是这种嫉妒行为发生在学前儿童的身上,让我的心里总会泛起一阵阵酸痛。
记得,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位小女孩,她的名字叫蓉蓉,她很聪明,接受能力强,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不由得就会喜欢上她,总觉得她可以成为我的小帮手,小朋友们的小榜样,这样有利于班级和谐。可是,久而久之,我发现蓉蓉的嫉妒心很强,而且有很明显的外露性。
比如,
第一种表现:在户外活动时,老师和小朋友们要一起围圈跳舞,当她看到我拉起其他小朋友的手时,她就会一个人闷闷不乐地站在那里,默默地流眼泪,其他老师过去拉她的手,她便不理不睬。
第二种表现:在美术课上,当我看到别的小朋友画的画好,就忍不住表扬一句,她就会表现得很不高兴,甚至用质问的语气问:“老师,我画的画也很好看,为什么你不表扬我?”
第三种表现:当其他小朋友从家里边带来自己心爱的玩具没有与她分享时,她便让其他小朋友一起不和那个小朋友玩,还说一些诸如“我才不稀罕你的玩具”的攻击性语言。
当这些嫉妒行为赤裸裸地展现在我眼前时,我很无奈,有一种“为什么这么小就要经历这些”的苦恼!
学前儿童心理学说,学前儿童嫉妒行为是指当学前儿童看到其他人某些方面比自己强,自己当时却无法拥有或胜过时所产生的不安、烦恼、痛苦、怨恨,并企图破坏他人优越状况而表现出的行为。
于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关于蓉蓉有强烈嫉妒行为的原因,我与家长进行交流得知,蓉蓉的爸爸妈妈忙于工作,孩子出生后经常一个人生活,一个人玩,因而在婴幼儿期,孩子与爸爸妈妈交流很少,导致孩子缺乏与他人的情感交流,慢慢地,“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就会出现,嫉妒行为随之而来。
作为蓉蓉的老师,我有义务在孩子良好性格培养和形成的最佳期,正确引导孩子在快乐健康中成长。
比如,
措施一:及时与家长交流沟通。我认为,父母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和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的情感氛围影响着幼儿的性格形成,所以给孩子一个温暖,团结有爱的环境,让幼儿有足够的安全感,有利于幼儿独占性嫉妒的再次发生。
措施二:多询问幼儿别的小朋友的优点。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经常性让幼儿表达和同伴的相处,比如,“你今天和谁玩了?”“你为什么喜欢和他玩?”“他有什么优点?”“你喜欢他的优点吗?”“要不我们也来学习一下他的优点,好不好?”等等,采取这样的方式,引导他走出敌对性嫉妒的狭隘天地。
措施三:为幼儿树立好的榜样。同样地,作为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因此,我们一定要养成开朗,豁达,包容的个性,不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豁达,包容的良好个性,让排斥性嫉妒远离他们的生活。
总之,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的培养,蓉蓉的改变还是有目共睹的,无论在哪个方面,她都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同时还能够积极向上的学习,来提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我很欣慰。
所以当我发现这种“奇怪”的行为发生在天真烂漫的孩子身上时,我的心里真的是酸酸的,何曾想,他们的内心不也是一样的?
但是嫉妒行为确实存在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家长,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用理智和耐心,把孩子心中真正的那份酸,化作生活中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