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说过:写作是一条认识自己,认识真理的路,你只要喜欢写,应该随时动笔去写。
可是,在工作中,当领导让你写篇文章的时候,你是不是突然感觉脑袋空空,没有想法,迟迟无法动笔,备受煎熬。
在学校里,当老师给你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你是不是感觉自己肚里没有货,找不到合适的内容和素材,老虎吃天,无法下手。
这样的痛苦很多人都经历过,很多人会提出质疑:是自己书读的太少吗?还是自己不懂写作?很多人为如何才能摆脱这样的困境而焦头烂额。
美国知名的传播学者凯瑟·T·麦克沃特在《读写一致:阅读与写作的步骤和技巧》一书中详细介绍了跨越读写难关的诀窍,帮助数百万的人找到摆脱“不会阅读,写作难”的方法。
说到写作,很多人觉得非常简单,只要我拿起笔或坐在电脑前,将自己想写的东西,不停输出就可以了。如果你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这其实是不会写作的表现。
很多人想到那里,就写到那里,这种方式不是一种高效的写作方式,要想快速高效的写好一篇文章,我们要改变我们原有的写作方式与流程,重新学习和应用高效的写作方法与流程。
真正高效的写作是一个多步骤的流程。你得生成观点,组织观点、考虑读者与写作目的,然后撰写、修改和校对写好的文章。我们来一些看看,如何应用这个多步骤的流程完成一篇文章的撰写。
写文章之前,你先要明确文章的主题是什么?然后在围绕主题生成观点。生成观点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第一:头脑风暴。它是指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将自己所能想到的与主题相关的观点列出来。
第二:自由写作。它是指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围绕主题不停的写,不用担心正确性,想到什么写什么。
第三:散发分支。它是指在一张纸的中心位置写上你的主题,然后将观点写在主题的周围,用直线将观点与分支连起来。
第四:提出问题。它是指提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然后将答案写下来。在生成观点的时候,可以任意选择上面的方法,只要你觉得舒服就可以了。
应用上面方法,就会产生大量的观点,然后对这些观点进行整理分类,从中产生主题统一,读者感兴趣的观点。
观点生成后,我们要如何组织这些观点呢?这就需要我们思考:用什么方式组织或排列你的观点,读者更容易看懂你的文章。有效组织观点的一种方法是画一幅观点图。所谓的观点图就是指一篇文章的组织结果和内容的视觉图。
好的文章是要面向读者并能实现特定目的的。所以在确定了文章的观点和结构后,我们就考虑读者,我们要根据目标读者要做出写作决策。比如:文章是面向什么读者的?要写成哪种格式比较合适?读者想从文章中知道什么?文章中应该采用什么语气?写哪种类型的例子等等。关于读者的问题搞清楚后,我们就要思考我们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所有的这些问题思考清楚后,
文章的观点也找到了,整体的框架我们用观点图画好了,我们就可以开始撰写初稿了。写初稿的时候,我们就要围绕我们确定的观点,根据观点图绘制的组织框架,进行撰写,采用不同的方式将他们表达出来。
初稿完成后,我们就要对初稿进行修改。修改中,我们要通读整篇文章,重新思考整篇文章,重新检查每个部分和想法。我们要检查是否用最佳的方式将观点表达出来了。然后在检查标点、字词和语法是否正确。这检查过程中,我们可以改变、添加、删除或重新组织所有的小节。
最后,我们还可以请同行阅读我们的文章,给出评语,再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文章终稿前,我们还要做最后一次的校对。重点检查文章中的文字、语法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标点符号是否正确等等。
为了文章写得好,必须生成观点,必须对观点进行合理的组织,以便清楚地看出观点的层次,还要考虑读者和写作的目的,将文章形成初稿,在不断的修改、校对中打磨润色变成一篇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