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一切摧残,想通了这点,任何事情都能泰然处之。
我想,我应当像顽强而柔软的半枝莲,努力开放,积极生存。人生总有不如意的时候。或者说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不如意与无奈的场合。使人轻松舒适的时候总是少之又少,所以需要一颗无比强大的内心,来抵御可能来自外部世界的一切风雨。
我们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怀揣着廉价的理想,含泪告别想要的东西,投入命运为我们安排好的剧场。无论演的好坏,都永远无法回退,因为全部都是现场直播。我们看着别人的戏,同样饰演着自己的角色。我们很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演员,演好命运交给我们的戏份,好像这样就显得我们比较成功了。可不只是你我他这样想,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都如此思想。
所以,只有那些一开始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才回真正成功。这里的成功是对个人来说非常有意义的,不只是功成名就的象征。而只有少数人愿意冒险或者说有冒险的资本,所以大多数人不得不按照既定的路线走下去,即使艰难沮丧甚至自我放弃也不再有再次选择的勇气。
上大学也是一样的道理,甚至工作也是一样。有多少人在自己不喜欢或者不适合的专业上耗费了青春,却不自知,或者即使自知也无力改变;有多少人,在自己不喜欢或者不适合的工作岗位上,浑浑噩噩几十年,直到退休。
这是社会的真相,更是人生的真相。
人,如果不成为自己理想的践行者,难免会成为社会模式的祭奠者;谁还会记得,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是让我们找到自己所爱的事业,并获得能够爱的能力,也就是干好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获得使自己幸福的能力,这项能力只能通过教育自我摸索,是一种看不见却对于个人发展无比重要的能力。
所谓,成为社会的一颗螺丝钉,都是否认人类自我实现价值的观点。当然,我仅是讨论个人发展。一个社会有千千万万的人,但我们每一个人又都是完全不同的个体,对于整个世界而言,我们非常渺小;但于个人而言,自我就是自己的世界,因为我们是通过自我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以自我的窗口去认识这个世界理解其他同类。
作为普通人类的一员,我智商不高,情商较低,其貌不扬。可以说是处于社会较底层的人物。所以,应该可以代表大众的认知。
人类自有一种惰性。我们喜欢坐卧,不喜欢有能量消耗或者有所付出的体力运动。无可否认,如果不是生存所需,我们都不会去劳动,所谓热爱劳动完全是主观能动性及教育、社会的多重影响。
同样的道理,我们喜欢接纳而不是独立思考。仍记得高中班主任的强调,他教育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如果备战高考让我认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那么现在我认为独立思考对一个人成年以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恰恰只有少数人获得了这项能力。为什么?因为人类天生喜欢获得而不是付出。
很多时候,接纳不费吹灰之力,而有选择的接纳不容易,自我思考更不容易。所以,很多人倾向于接受,而不是通过对自己思维的高强度刺激,对心智的磨砺,体力的训练,精神的高度集中获得知识技能。
区别于大多数人的天才,某一领域的领头人往往具备使自己“痛苦”的习惯。是的,长时间的训练使得深入思考成为一种习惯。这种思维的训练过程非常艰辛,可一旦成为习惯,收获将是巨大的。就像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只是麻木机械的吃饭睡觉娱乐工作,很少有人对自我的存在感或者生活的意义产生怀疑。
或者另一种极端,他们一天到晚被悲伤保卫,深陷痛苦的泥沼无法自拔,在思考自我困境、生活艰难的路上一去不回,于是百分之九十的这类人成了抑郁症患者,这中间有少数又是重度抑郁症患者。我不具备医学的相关知识,只是从个人角度来看,这种人大多抗压能力弱,最关键的在于无法使自己走出生活的死角,重回正常的轨道。事实上,这也是教育不健全的一种体现。
反过来,如果一个人获得了较为完备健康的教育,他将有更广阔的视角看待并理解事物,视野开阔了就不容易一味地纠结于生活表面的磨难,或者他们即使陷入了麻烦也有足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得自我成长处于平衡和谐的状态。对于个人来说,心理和精神上的自我修复总是最难的。即使睿智广博的科学家,博学多才的作家,技艺纯熟的工匠等都难免保持内心的高度平衡。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的确如此。我想要是想在这个世界上活的有滋有味,除了深切体味痛苦,还应该成为思维的精英。不为了任何世俗的目的,至少为了每一刻都不流失的毫无味道。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每天过的有滋有味,那些得不到的就交给时间,得到的就努力维护,升级自己的灵魂就像磨砺身体那样,锻炼灵活有趣的思维,就像积极生活那样!
但愿我们在酒足饭饱之后留给自己思维一点活动的时间,积极思考有趣的一切。从而能够在遭受生活的摧残之后,仍然能平和达观地看待一切,释然内心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