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习惯,每年写年总结与来年计划,大约十年前,是在一个叫21天的网站上,把整个计划写好后,设置项目,每天可以做进度打卡。后来2009年的冬天,逛豆瓣时初识了思维导图,我发现有人可以仅凭一张图寥寥数语就把三年计划、一年计划清晰的呈现出来。我对照自己洋洋洒洒两三千字的文章后,发现按效果看,我的文字和她的导图几乎没有差别。我又进一步发现,她的导图是可以做成卡片大小,放在钱包里随身带,而我两三千字的文章,写完了可能也就是写完了。
我开始认真琢磨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怎么画,有什么诀窍,后来,我知道它叫做思维导图,来源于英国博赞先生的发明创造,又知道了除了手绘之外还有软件可以用。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喜欢的东西可以喜欢很久,特别是对于这种有图片有文字可以锻炼思考的工具,慢慢的,在学习中,我发现它可以帮助我做项目管理,时间管理,读书笔记,搭建写作框架,甚至是与人沟通……
说到用思维导图做沟通,我讲一个职场上的故事。有一次,我做一个项目,尝试邀请优步苏州的人参与进来,我找到了决策人,对方是苏州区总经理,告诉我只有30分钟的会面时间,为了高效达成谈判效果,去之前我画了一幅思维导图,把我想做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可能出现哪些情况都一一理出,到达约定的地址,我们边聊我边做记录,当然是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结果我们很快完成了那次沟通,我把记录谈话内容的思维导图给她看了,因为过程有了整体记录,所以几乎没有遗漏,而且可以再次确认(沟通最怕是你以为我说的你已经完全理解并达成了一致,其实很多时候都不是这样)。我们再次沿着思维导图确认的过程大约花了三次分钟,在此基础上,又碰撞出新的思路,我用线条和关键词做了二次记录,双方最终达成一致:哪里是可以合作的,由谁来做,什么时候做,哪些待定,哪些直接就删掉,没有可能性。
其实,那次我们的沟通的时间还不到30分钟,我印象特别深,我们高效率的完成了沟通,我也基本上达到了我要的效果。
后来,我尝试读书的过程中画思维导图,没想到效果一样很好,之后我在学校教大学生快速阅读和思维导图,当看到我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我的授课把一本书变成一幅思维导图,并向脱书按思维导图讲出书本内容时,我确认,我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学习可以变得好玩和快乐,同时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候 ,我们不再碎片化吸收知识,而是连接呈网状,把知识变成知识网。
2017年,我计划更多的做输出,把自己会的部分梳理出来,也许有人会看到,并主动去学习这门知识,我愿意做一个传播者,自己受益的同时,也让他人受益。
我是陈苏娟,思维导图培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