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公共自行车管理中心补办自行车卡,恰巧碰到投资这个项目的老板在前台,跟他闲聊了几句,得知他在广东也有公共自行车租赁的项目。想起广州最近出的摩拜单车,我赞叹不已。或是出于商人的敏感性,他一听我提起摩拜单车,立马说:“那个项目在这种小城市根本不可能实施得了,全部都会赔本。”他说得很委婉,我帮他出说了他想说得话:“是啊,人的素质不上来,这种公共服务硬件设施再好也挣不到钱,运营商也不敢在这投放项目。”
我使用公共自行车的次数不多,但是每次借车,都会看到几辆破损的车,要么是车扶手的塑胶皮被剥掉,要么就是自行车的坐垫被人为地用利器划烂。而停放自行车的车柱也难以幸免,护栏被撞得变了形。除此之外,经常有人反踩单车,仿佛在健身房里练动感单车。上班途中,偶尔遇见清洗自行车的阿姨在认真擦拭,然而借车时还是会看到莫名其妙的脚印以及类似于麻辣烫的汤水。想到这些,我更能理解那位老板没有说出来的话了。
作为一名普通的市民、一位公共自行车的使用者,我从自己亲身经历及所见所闻来推断,自行车的损坏率及人工维护费肯定不低。而自行车的计费规则是借车一小时之内免费,在这座小城,一小时内骑自行车完全能从最南边骑到最北边,因此对运营商来说,在用户收益上,是杯水车薪,而政府补给的扶持基金,也不能让这项便民措施长期在高成本的压力下良性运转起来。或许在这种强大的破坏力下,公共自行车也会像当初遍布大街小巷的公共电话亭一样,消逝在风雨中。
另外一件事情发生在电影院中。周五晚,妹妹约我看《星球大战》。电影放映了十分钟,陆陆续续来了一大批人,吵吵嚷嚷,高调地打开手电筒找位置。顿时无感,也引来旁人的小声抱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几个女人带着小孩坐在后排,或许故事情节并没有让他们看得很明白,小孩开始在漆黑的电影院里跑来跑去,大声喊叫,而孩子他妈就像在自己家里看电视般管教孩子,大声喊着:“过来,别跑来跑去,等会摔跤了。”管教无果,为了让孩子安分下来,竟然打开手机给孩子看动画片,电影院里,同时响起了两种声音。更有奇葩,坐在电影院里打开声音玩手机麻将。这一晚上,什么样的人都被我碰到了,哪里还有心情看电影。我此时终于明白同事们为什么喜欢不远万里跑到市里去看电影了。
很多人都羡慕大城市完善的公共设施,丰富的娱乐场地,可有没有想过,自身的素质是否能与这些硬件设施相匹配。大城市的便民工程越做越好,离不开全体市民的遵纪守法,大城市的娱乐体验越来越佳,离不开所有消费者的共同维护。大城市集结了四面八方的优秀人才,素质普遍较高,到什么场所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非常明确,自我约束力强,他们共同维护着一个相对稳定的和谐环境。当然,其中不免有试图破坏这个和谐环境的人,但在这种高约束力的环境压力下,做出格格不入的事情自然会引来其他人侧目相看,又或是好言相劝。自然而然,他们适应了大城市的规则,也成为维护和谐环境的一员。
然而,这样的规律在小城市形成的节奏却异常慢。小城市的人口质量与大城市差异较大,破坏者群体不小,根据“破窗效应”,这样的群体扩散较快,且容易形成合力,在公共环境中,往往占据优势。对这些破坏者,旁人最多只是小声提醒,大部分处于敢怒不敢言的状态,更助长了破坏者的优越感。
所以,这才是我在这座小城借不到一辆好的公共自行车,在电影院体验不到最佳观影效果的原因。当然,我也希望我所在的这座小城慢慢发展起来,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只要我们都在努力地优化自己,我想,我还是能在这坐小城里快乐地骑着自行车,安静地看着电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