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物是确实真实存在的
他是我的小学音乐老师,也是我的笛子老师
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说伴随了我整个学生时代。以至于到后来,他每说一句话我都要想想,我最近是不是又犯什么错误了。
他是上海人,年轻的时候因为工作调动支持西部发展,就来到我们这里的一个工厂的子弟学校里当高中老师,教什么科目我也不知道,只听说是班主任。
后来老了,他就到小学部当音乐老师。课余时间教授笛子,仅象征性收费,完全是公益,这件事情他做了至少有15年之久,至少我高考结束离开的时候他仍然还在做这件事情。他说工人们都太可怜了,我是个教师,有工资,吃穿不愁,所以我把我的知识交给他们的孩子,至少能让他们有一技之长。
他上课时候批评学生的方式和其他老师完全不一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直击人的灵魂深处,既幽默又讽刺还特别犀利,根本无力反驳,颇有鲁迅的味道。我记得我跟他学笛子的时候,他就评价过我,别人都是掉进坑里一次就不会再掉进去,我不太一样,掉进那个坑里爬出来以后还是要依旧掉进去。鲁迅的《坟》的题记,写了他为什么要坚持写文章的原因,说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看不惯有些人活的太幸福了,他说他就要做一只苍蝇,时不时在这些人眼前飞鸣一下,让他们知道他们的世界也并不是那么美满幸福的。张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我上小学的时候,他家是住在塬上,每天都骑着他的电动车出行买菜。后来他退休了,就买了一套房子,很小,地理位置也不好,在山脚下,高考之后去他家里拜访他,房子基本没有装修,非常简朴。当然教笛子一直都是在塬上教,所以以前每次上课前还要爬个小坡,我感觉完全是在锻炼我的心肺能力。
张老师的夫人是个居士,他的两个女儿都远嫁上海。我爸曾经问过张老师,为什么不跟着女儿去上海呢。他说生活理念不一样,所以不愿意见面也不愿意在一起生活。我以前还不太明白,后来经历了很多事情,我也终于明白了张老师的心情。到现在他还是依旧每天骑着他的电动自行车,上街买菜,见了我还是很关心,问我怎么样了。
张老师的一辈子基本就是这么过来的,我个人认为他是完全有能力去成为现在很多人眼里的成功人士。但是他不选择成为那样的人,而是选择了一条很少有人走的路,默默的走过了这么多年,对人的态度也从来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我非常感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