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那一夜的黯然神伤
——闲云野鹤(袁琴)
午夜梦回,醒来时想起一句不知谁的诗:“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
梦里故乡,空无一人。却花海满地,一望无际。回头,又隐约见得那些故去的人脸,面无表情。心中恐惧盘升,泪先成行。
回首我们的一生,豪迈而悲壮。父母没有因为我们的成长更加幸福,子女也没有因为我们的哺育而更加快乐,而我们从未停止过辛劳。我们的心中没有上帝,我们要如何找到我们的归宿。我们说世界在变,孩子们说我们在变。我们心中的诺亚方舟又将如何着陆。倘若生命可以重来一次,我们将如何善待自己!
世界离我们不远不近,晨曦没那么耀眼,或许我们该规划春天,就如同规划我们的人生,而我们依然忙碌。或许我们心中原本便没有诺亚方舟,因为我们的心从未停泊。
父母子女一场,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离家的孩子们一路迷茫,风雨兼程,不知未来的世界哪一片灯光为他们照亮。成长的路上有诗也有远方。孩子们重温我们已去的春天,离家的那一刻依旧转身,目光中有坚定也有迷茫。泪光闪烁的我们,唯有注视。中年的我们靠信仰而活,春天的孩子们靠什么一往无前?热情吧!我们的父辈也曾这样为我们祝祷,一步,一步,莫停留!
无法表达对父母和故乡的眷恋,无法阐述父母和子女的缘份,就像花蕾与晨曦的拥抱,斜阳与大雁的守望。唯有用最美最伤情的文字封印对他们的记忆,用飘忽的几尽迷乱的诗行,宣泄无法诠释的黯然神伤。所有的所有也只能是一首诗,而能确定的是,所有的离愁源自故乡,最美的文字为了故乡。
有一种人生是注定,我便是那个注定。有一种成就是注定,我便是那个成就。
岁月如歌,我愿接受所有的音符
—读袁琴老师《那一夜的黯然神伤》有感
冯俊龙
这段时间有点忙,先是怀孕的女儿住在我家,妻要全力照顾她的饮食起居,不但不能像从前那样全心全意“服伺”我,还要时不时“命令”我陪女儿出去溜达溜达;再就是侄女的草莓基地面临拆迁,时不时来电和我商量。另外正在装修的新办室,居然遇到开发商把整栋楼抵押了出去,法院要收受、整理材料。我一边应付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一边挤时间写作。正忙得不亦乐乎,女婿突然传来消息:他母亲不小心,腿摔折了!
女儿马上忧心如焚起来,要我赶快去探望她的婆母。
于是,我赶了过去。
地铁里拥挤不堪,和我临坐的女孩,可能是没带耳机,正把手机放在耳边听毛阿敏和孙国庆演唱的《篱笆墙的影子》:“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哟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
我猛然一惊,现在还有这么年轻的女孩听这样老的歌?
三十年前,我正在湘南,也是如眼前这女孩一样年纪,为《篱笆•女人和狗》里的枣花着迷,更为这部当时风靡一时的电视剧里的两首主题曲感动得泪流满面。
我们那代人,正在经历着社会的大变革,很迷茫,也很努力。但所承受的压力和苦痛,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有可能体会不到的。
正如这部电视剧里另一首主题曲《苦乐年华》里写的那样:“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呀/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生活是一条藤,总结着几颗苦涩的瓜/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悲喜交加苦乐年华……”经过我们并不认识的范琳琳和后来才知道的毛阿敏,极富感染力和煽情气息的演唱,让我们倍感生活的沉重,甚至是无奈。
三十年过去了,我的女儿也比当年的我大,而且她正在孕育新的生命。她也像曾经的我一样,在为另外一个曾经和她没有一丝关系的家庭分担忧愁、承担责任,她也曾经像现在我眼前这位年轻女孩一样,洋溢着青春活力,从别人的过去里找寻前行的方向。
我感慨岁月如歌,一路飘洒着音符,给每个时代的每个人留下不同的记忆;我感慨岁月蹉跎,时光荏苒,再多的无奈都要无条件地接受;我感慨岁月静好,但却是有无数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手机震动,我忽然看见袁琴老师这篇《那一夜的黯然神伤》,里面如诗一样的文字,如泣如诉地倾诉着我们一生的“豪迈而悲壮”。我们就是我们,“父母没有因为我们的成长更加幸福,子女也没有因为我们的哺育而更加快乐”,而“从未停止过辛劳”的我们,和“父母子女一场,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
袁琴老师的文字不但充满音韵的美,还富有诗的节奏。甚至,您在读完她的作品,还在为她写的究竟是抒情性散文还是叙事性诗歌甚至是议论文纠结的时候,您忽然发现,袁琴老师作品里透出来的那种对人性、对生活、对命运的剖析,已经带给您深深的震撼。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连自己都没有活明白,我们写的作品又如何能感染读者呢?写作的基础、知识、技巧,这些东西通过长时间的反复磨练,谁都会掌握。但是,作者们谁更能理解生活、理解人性、理解自然,可以深入人心、可以写出永存于世的经典,留下让人一直感动的文字,是需要用真实的情感来铸造的。
这个世界总是和我们期望的不一样。但我们通过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与残酷,来塑造出我们心中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应该既不脱离现实,又充满了我们内心中对美好的渴望。“中年的我们靠信仰而活,春天的孩子们靠什么一往无前?热情吧!我们的父辈也曾这样为我们祝祷,一步,一步,莫停留!”袁琴老师用她的生花妙笔,写出了发自我们内心的呐喊。
我们痛,并把这种痛通过写作发酵,不是为了让人更痛,而是让人从我们的痛中,吸收到另外一种力量。
我曾经在我的一篇文章里,写我家乡的老人:“……但就是别离了这短短的十几年,他们却一个个默默地躺在了地下。俨然如当年生产队开会时聚集在打麦的晒坝里,或蹲或坐,或说或笑,聚在一起就是为了某种义务。如今,他们统一躺着,静默着,在地下,在阳光的穿透中,在生养他们的土地里,永远地期盼着,永远地没有了说笑声,永远地守着这片他们一生都不曾离开、将来再也不会离开的土地,永远地在这里等待着后代儿孙们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诉说……”
因为熟悉,所以尊重;因为熟悉,所以敬畏;因为熟悉,所以恐惧。
眼见着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头扎进泥土,再也不会活过来,我们才猛然惊惶于生命的脆弱、无奈、悲哀!
每个人最终的归宿都是大地。
但在大地上行走的时候,有谁会停下来对生命发出轰然的质问?!
2018年12月12日 蓉北•五块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