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文身,给大众印象最深的除了香港电影《古惑仔》中过肩龙以外,就是街边“杀马特”风200块的花臂和500的满背。纹身这个词,往往和“社会”、“小混混儿”、“不学好”这些词联系起来。
中国社会从古至今,一直是传统而保守的、从众的;我们追求安全,不愿意太过抢眼,我们有着一致的黑头发、黄皮肤,大家站在一起整齐划一并无太大差别。这样,我们会觉得安心,大家都一样,谁也不比谁好。
但总有一些人,他们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想法,他们不愿意与保持着这样安全的保护色,所以,他们按照自己的审美,改变自己的形象,人群中,渐渐多出了头发颜色不一样的“异类”。有一些人开始惊慌,他们与自己是那么不同,他们感到了不安全,继而开始批判那些“异类”。他们站在自己所谓的“道德的制高点”上,以老祖宗的名义审判那些“异类”,挂以莫须有的恶毒罪名。他们试图将“异类”“改邪归正”,也就是去除他们不一样的地方,将他们大众化,直到和他们相同。他们安心了。
那些“异类”又做错什么了呢?他们不过是有着与大众不同的审美,并且有着充足的勇气,敢想敢做。却被推上风口浪尖。相比于现在早已普遍至极的染发,文身却是饱受争议到今天。其实,文身至今不被广泛接受的原因,着实复杂。
文身的历史非常久远,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岳母刺字的典故。它确实为文身的发展开了个好头。但在隔海的邻国日本,文身却是黑社会的象征物,他们通过不同的文身来表现不同的阶级。给大众留下了极差的印象,到现在很多的公众地区,比如公共浴室和大部分的温泉都不允许带有文身的人进入。而这些印象同样也影响到了中国。
未成年人不准文身是当今所有正规的、有职业道德和操守的文身师都心照不宣的行规。但总有一些街边的小店,招牌用着五彩斑斓的闪灯,打着美甲、文身、修眉、打耳洞的十项全能的宣传。为赚钱不管是顾客多大年龄,不管怎么砍价,只要能动机子就行。所以,在快手上多了很多十三四岁的“天眼少年”,给文身的发展泼了一盆凉水。
但那些并不是真正的文身,文身是为了纪念、为了激励、为了遮住一些让自己自卑了多年的伤疤,它是活生生的,带有文身的人被称为承载者,他们承载着这个文身,也承载着一个故事或信念。
一个好的文身,背后是文身师与顾客不断的沟通与改图,是文身师一张接一张的在练习皮上练手。
小众未必比大众差,只要你做好自己,不以这些爱好为傲而蔑视他人,如果真的喜欢,就请不要伤害,请让小众爱好不因为你的言行而被无情扼杀。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也会逐渐接受这些观念与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