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一)
不知道,是这社会发展太快了,还是我太恋旧了,只要是经眼的物事,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常常会想到过去的人事物情,想到遥远的故乡。
一切是那么地清晰,仿佛就在昨日,屈指仔细计算,时间已是那么地久远,恍然之间,已过许多春秋。
我所无法忘怀的那个时代的人情世故,到了今天,再要跟小朋友、大朋友们讲起来,他们或许不会认为那是童话,但是,他们肯定会惊异于那人那事的传奇性质。
关于姻缘的传奇,我先讲一个亲耳听闻、近在身边的真事,作为本篇的引文。
因为,文章是散散地写,静静地思,所以,先希望大家能够安下心来,慢慢地看,懒懒地读,不要着急,不要暴躁。
我们家,因为曾经有些房屋田产、因为父执辈中有人在村中多与人龃龉,所以,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硬是被打成了“另类”。
我生也晚,未及亲见亲历其事,未曾承受过那时家人的艰难与苦楚。关于那时那事,都是先祖母与家父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一点一滴告知我的。
国人骂人,常有“数典忘祖”之语,我自思忖,虽然我算不上是家里的孝子贤孙,但是,家族的历史,先人的往事,凡是经耳的,我都不敢暂忘、未曾遗忘。
因为时代的原因,平等的众生被重新归类,我家成了那时的“异类”。先祖父文弱,原本身体就不好,因为此事,惊吓之后,不久便亡故。
我家本是村中大户,所以,父执辈的结构非常复杂,限于篇幅,考虑到本文的主旨,此处不作展开。
先祖父辞世之后,父执辈便分爨各居,自顾身家。
其时,家父年仅一十三岁,家中上有小脚之先祖母,下有年幼之叔、姑。一大家子的人,无人看顾。无法,家父只得弃学,靠力气挣公分养家糊口。
当时,哪一家挣工分的人多,这个家就能多吃那么一口两口。我家只有家父一人可下田,公分自然就不多,而家中人多,故而,少吃无穿的生活,完全可想而知。
穷困,是这个家中的主旋律,从被打成“另类”到以后的许多年中,一直都没有改观。
根据家母讲说,直到她进了这家,最初的很多年中,依然有过饿肚子的悲苦经历。这种深刻的记忆,深深地印在家母的记忆中,她不止一次跟我提及。
既然都已讲到家母,就可以重点着墨,进入我的本意,来说说家父当年的一段经历。
这事,我最早是从先祖母那里听了个大概。后来,不知因为什么缘故,家母偶然间也提及此事。正好,我就接着家母的话茬,详细问了问她。我想知道一个完整的事件,想知道,先祖母关于此事的讲述,是否有遗漏。通过询问,结合家母的讲述,再参照对先祖母言语的记忆,我对这件事情才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
先祖父过世,家父一人支撑着这个家。那个时候,一是时代本身的原因,一切都比较匮乏;二是家中劳力少,挣不到多少公分,所以,分东西,就根本分不到多少;三是家父老实本分,不懂得其他的门路;基于这些,所以,家中的生活,一直都是一穷二白的状态。
家父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就成了更加困难的“困难户”。
原因呢?
第一,是家中已被打入“另类”,那些“非另类”人家的姑娘的名言是:宁愿嫁个“非另类”的傻子,也不会嫁个“另类”的正常人。这不是我的杜撰,这不但是口号,还有很多、很多实际践行的真实案例。乡村之中的读者,可就此情况,询问家中出生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长辈。民众的身份,在被强行贴上标签之后,在大环境没有改变之前,是无法自行剔除的。这一点,非常要命。
第二,是家中的贫困。虽然,那个时代没有今天这么物质,但是,自古以来的风习、人心趋利的天性都让人完全可以理解,家长给自家的女孩子找对象,一定是尽最大可能找家境好的。
第三,是家父的性格。家父老实,脾气耿直,不知道转弯。所以,他不可能自由恋爱,况且,那个时代的自由恋爱还是凤毛麟角的事。一切,只能靠家长出面,让媒人穿梭。
基于以上种种,家父的终身大事,成了先祖母非常头疼的大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