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是你的壳

图片来源网络

生活压力

是坚硬的蟹子

带着耀武扬威的螯


/. 前言

小时候我是个受气包。

有次被人推倒在沙子里,旁边正好有只蟹子在张牙舞爪地吐泡。

从那时开始,我就无比讨厌甲壳生物。

现在,虽然被生活蹂躏了无数遍,但当初那股怂劲却一直难改。

依旧是摔倒了也不喊疼。

如今,甚至还能在原地躺一会儿。

这让我感觉自己变成了那只活在壳里的家伙。

因为每次加班改稿,熄灯走出大楼后的瞬间,我都感觉心里空虚得像是吐完了最后的泡泡。

世界正在涨潮。

而我只想着逃回泥窝。

/. 逃离蟹壳

在校园时代,温和洋流里的自己,总希望有天能走出安全水域,找到充满冒险的深水区。

几年下来,逐渐吃够了瘪,曾经那不起波澜的生活也变得天翻地覆,每天的风浪似乎都能成为无休止的海啸。

这时候,我心里又开始盼着能回到安全的水域,去做轻松的臭鱼烂虾。

别人说,9102年的压力,已经成了呼吸的氧气。

种高强度、全方位的生活影响,让每个苦苦支撑的人,都逐渐习惯了一次次的自我崩溃。

当积蓄已久的压力满溢而出时,无论对曾经的努力多么坚信不疑,那一刻都会被自己归结为徒劳的挣扎,由此产生巨大的痛苦。

痛苦过后,年轻的梦想一再破碎,最后只剩下苟延残喘的力气,供自己收拾起一团乱的心情,小心翼翼地藏进壳里,留给未来的自己慢慢消化。

有些人将其看作涅槃式的精神重塑,去劝说别人:这是一种磨练,能为年轻人带来成长。

但我却觉得,这应该是一种畸形的诱导。

你相信了它,就能允许自己把世界打造成壳,用不断循环的失望来加固防线,只为抵御日后数不尽的绵长痛苦。

如此下去,时间会败坏掉我们对生活的所有好感,在壳内滋生出仇视与恶意。

最后,看似自我隔离的保护,只会成为扭曲的感情封锁。

/. 剥离世界

人有感性与理性的两面,现实也分为世界与生活。

感性让我们擅长去理解并抚慰他人,却无法有效地排解自己。

而对理性而言,这形成了无法理解的悖论:道理我都懂,但为什么自己很难过?

生活与世界的关系则是:生活是一群人的感性映射,世界则是盛放生活的湖泊。

因此,当下的怪圈是:我们希望逃离生活,却妄图用世界隔绝出壳。

所以在我的胡思乱想中,这种有趣的联系有着另一个微观的视角:

世界是一只生病的蟹子,有着一层坚硬的壳。

某天,它快死掉了,医生解剖了它,用显微镜去观察切片,发现了数亿计的细胞活动,他们组成了形形色色的组织,统一称之为生活。

而生活已经产生了病变,源于几个微不足道的病毒细胞。

它们不断向着附近的细胞传染:一起逃跑,换一层壳,找到新生活……然后一同疯掉。

生活总归不应该是这样的恶性循环。

当梦想被现实数次击倒,感情被物质透支消费,我们总希望有人来说:这不是你的错,是生活强暴了所有人。

但这其实是一种虚假的借口,只会让你对生活充满恶意,让世界成为锁住你的壳。

你要知道,没人规定你必须身处风暴的乱流中。

你自由的人格,随时可以激发新的灵感,找到新的尝试。


/. 唤醒触角

压力是无可避免的,消费与产出的扩张,让压力成为了生活的驱动引擎。

但压力不可能让梦想成为现状的牺牲品。

表面上,年轻人已经习惯了消费自我,苦中作乐。但内心的焦虑,总会在四下无人时,成为击溃你内心防线的最后一道枪火。

那么,如何去做,才能有足够的勇气,让自己不躲进壳里?

唤醒触角来拥抱自己,伸出螯爪去对抗懦弱。

我们不是世界的救世主,在当下,我们只是一个努力活着的个体,虽然总会有崩溃的一刻,但我们努力挣扎的样子其实是在用自己的态度去感知当下的生活。

只要依旧能哭出声,我们的感情就还活着,就有底气去尝试新的选择。

总归世界不是我的壳。

所以,我拒绝背着

 - End.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