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S的去世和汪小菲的故事持续引发关注,经历这几天的新闻发酵,我的关注点不自觉看到相关新闻都想打开一探究竟。 在自我觉醒和人生自救的道路上,我越发觉得有一些自己的投射。
我会在想如果大S没有结婚,她会是一个自由独立的大女主?
如果汪小菲没有出轨,是童话般的姐弟恋及一见钟情的最好见解?
他们的故事成为了公众探讨亲密关系 婚姻生活 伦理 性别 权利等深层议题的载体。我们这种“深情”的围观,即是娱乐窥探也是社会心理的镜像反射。
正如心理学家欧文*亚隆讲的符合大部份人的心理:“人们都渴望被看见,而不是看见他人”。
我们看见他人,可能正是由于自己的投射和求解。
他们的故事纠葛充满戏剧性,满足了大众对“虐恋”“反转”“冲突”情节的窥探欲、“情感投射”的吸引力。
为什么更想看到汪小菲式的“深情”,可能是因为我们内心更希望真情不负,希望上演每个人都内心渴望的爱情事业家庭美满的期望 ,觉得他们条件很好,敢爱敢恨,不该是这种结局。也可能混淆占有欲和真爱的界限,这种折射出我们对健康亲密关系的反思需求。
大S做为事件核心,女性命运的部份“代表”,人们不自觉对她进行了“牺牲者”形像的塑造,同时又对“独立妇性”的期待和评判,即被赞追求自我 、自由独立,又会质疑社会对女性的复杂期待。
其实这些都反映我们内心的矛盾,人都是矛盾体的,即崇尚自由又想做好自我责任,即想做好道德标准又渴望需求,人们试图从明星典范中找到道德标杆,从而思考自我 反馈别人。
人的一生是每个人自己的一生,终其在各种关系中寻找自我,从当下的自我到达未来的自我,真正能引领我们的是我们自己。所以成为自己的人生教练,梳理当下的生活状态到达想要的理想状态,是我们最需要去看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