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阴影下,加密行业的倒计时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量子计算机的脚步声日益临近,它的出现如同悬在加密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引发了人们对加密行业未来的深深忧虑。随着量子计算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我们不禁要问:加密行业的时间还有多久?

量子计算机与传统计算机有着本质区别。传统计算机基于二进制的0和1进行计算,而量子计算机利用量子比特,可以同时处于多个状态,实现并行计算 ,这赋予了量子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据相关研究,破解2048位RSA加密,传统计算机需要10亿年,而量子计算机仅需8小时。如此惊人的速度提升,使得传统加密算法在量子计算机面前岌岌可危。


当前,加密行业广泛使用的RSA、ECC等加密算法,其安全性依赖于传统计算机解决复杂数学问题的困难程度。但量子计算机的Shor算法,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解决这些传统计算机需要耗费巨大时间和算力才能解决的数学难题,从而轻松破解基于这些算法的加密体系。除了公钥密码学,量子计算机还能通过量子搜索算法,如Grover算法,快速搜索密钥空间,进而威胁到基于对称密钥的加密算法,如AES和DES。区块链技术也难以幸免,其安全性很大程度上依赖公钥密码学,量子计算机的出现使得区块链上的私钥和公钥面临被破解风险,可能导致区块链上资产被盗取。

面对量子计算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加密行业并非坐以待毙。后量子密码学(PQC)应运而生,它是对抗量子计算的新型密码算法。2024年8月,NIST发布全球第一版抗量子密码算法标准,推动抗量子密码的发展。一些企业和机构也开始积极行动,谷歌率先在Chrome及其内部系统全面部署NIST批准的ML - KEM,为Web通信等提供抗量子加密保障;摩根大通启动抗量子加密迁移,预计耗资7亿美元。中国商用密码标准研究院也发布新一代商用密码算法征集公告,开启国内抗量子密码标准制定工作。


然而,抗量子密码的发展和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抗量子算法复杂度更高、实现难度更大,需要密码厂商具备更强的研发能力;另一方面,数字签名系统的更新复杂,密钥常被嵌入硬件模块或长期使用,更换签名算法过晚将严重影响整个认证链条。而且,目前抗量子算法的研究仍在进行中,一些所谓的量子安全加密可能仍存在漏洞。


尽管量子计算机尚未完全成熟,但其发展速度超乎想象。根据德勤《Tech Trends 2025》报告,量子计算机可能在5 - 20年内成熟,届时其算力将直接威胁现有加密体系。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认为,具有密码学意义的量子计算机最早可能在2035年出现,甚至更早。谷歌的研究更表明,具备百万级量子比特的系统将在2030年左右具备实战破解能力。这意味着留给加密行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加密行业必须加快脚步。开发者应尽快研究PQ算法集成,钱包厂商需迅速开展PQ多签支持,用户也应密切关注所使用钱包的量子安全性。企业要以“量子紧急”状态加速技术迭代,开展加密资产清查与PQC过渡,构建量子时代的数字安全壁垒。只有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加密行业才能在量子计算机的冲击下,找到新的生机与发展空间,否则,当量子危机真正来临时,加密行业将面临巨大的灾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