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医:天人合一是时空医学的基础

  简析中医:天人合一是时空医学的基础

                        黄岐之

                          1.序

      自古至今,中医技术门类繁多、学派争论现象不断,众说纷纭,但都没有脱离《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之医理观念,这样的事实说明中医是复杂的,对中医的理解与掌握是不容易的,然而,为何又有“中医大道至简”之说? 

        近代,人们审视中医与西医的不同,力救医学的统一,探索中医与西医的结合,实践中西医结合之路,出现中医不纯、西医不专的现象,中医特色被湮没的危机,于是有医学大家提出重建现代中医理论的想法,让古老的中医现代化?

      数百年的中医迷茫,不在中医医术是否有效!也不在中医医理是否科学!而在于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中医理论!中医是什么?现代人如何去认识中医?这是甄别诸多中医异象及相关现象的关键因素。

      中医历史中不乏“大医精诚”的大家,在浩瀚医书中道出了中医的精髓与奥秘。为何人们会重蹈中医认识的误区?其中,有初涉中医的爱好者,也有职业习医之人,还有被誉为大师的专家等。可见,中医的认识有不符合“常理”之处,入行容易悟道难。

      医理明白,论说才能符合道理,行医用药才能圆通,否则,无知而无畏,随心所欲,轻者扰乱医理,重者庸医害命。因此,医理精通,是谈医行医之根本。

      敝人并非贤士,所谈内容皆先人所述。本文集先人智慧,呼唤中医之理,希望众人行中医科学大道,遵循中医之理,不违背中医之法,呵护民众健康。

                2.时间、空间与生命

      时间与空间是人类认知自然的基本概念。

      时间是物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与时间概念有关的因素,有物质变化、变化的持续与顺序、感受上述二因素的人三个方面。其中,物质变化是其客观性因素,感受其持续与顺序的人是其主观性因素。例如,一天时间是日光昼夜的变化的感受。日光的变化是其客观因素,如果没有人感受到,也就没有一天时间的存在。就象一个人关闭在黑暗的房间,不知呆了多久,时间对这个人就没有意义。时间的感受是建立在客观的物质变化基础上,这种物质变化也包括感受时间的人体变化。人体呼吸次数、正常生活的睡眠等生物钟感受也能确定一天时间的存在。不难得知,时间是与人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三维区域,由点、线、面等几何元素构成,具有无限延伸和无界特性。我们习惯认为空间是物质存在的表现,物质的大小及运动的范围等。其实,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客观存在形式,也就是空间的感受是在时间中确定的。空间的大小感受需要在时间中才能实现,没有脱离时间的空间。没有时间或时间停留在某一刻,我们就不能从一点到另一点确定长度,也不能知道高度,宽度,也不能区别点、线和面,也就不能感受到空间存在。

      自然事物的运动是在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之中发生。可以说,没有时间和空间也就不可能了解和探究自然事物的运动,描述其变化规律。

      人体生命是自然界的特殊事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命的本身具有整体性,个体既依赖自然,又有独自生理变化。也就是,人的生存是依赖自然环境(大宇宙),人的生理是在个体整体(小宇宙)中实现,且物质变化和意识活动相融合的生命现象!如果我们将人体整体解剖为部分,将丧失其生命的特征,对其认识是不妥当的。

      怎样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呢?时间与空间是自然事物运动变化的两个基本量,描述人体生命活动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与生命活动的联系入手,三位一体,揭示人体生理运动规律,认识生命活动。

                3.生命的周期现象

      在浩瀚的宇宙中,斗转星移,人的生命伴随世界万物而存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观察太阳升落,月亮盈亏,体验四季变化,天地万象周而复始,人体及生理也随天地变化。

      一日昼夜,日出日落,日出苏醒,日落睡眠,白天劳作,夜晚休息。日出日落是天地阴阳变幻,日醒夜睡是人体阴阳变化,生理周期始终。

      一月期间,月有盈亏,潮涨潮落,人体生理盈亏荡漾,女子才有月经周期。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暖夏热秋凉冬寒,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冬孕育生机,春夏生发生命,周而复始,万象更新。

      人之生命,生长壮老死,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人生日复一日,吃喝拉撒,日作夜息, 春夏秋冬,复年一年,周而复始,生长老死,这是大家熟悉的周期变化,是人体运动的基本,是生命的周期现象。

      生命的周期是时间流逝,空间变迁的结果。生命的周期包括人的一生、一年、一月、一周和一日中人体的周而复始运动,是人体生理新陈代谢的周而复始活动的结果,由此,产生意识活动的周而复始。人体生命存在宏观的周期(人体运动,日、周、月、年、一生)和微观的周期(生理变化,脏腑气机、情感意识等),其周期变化相互关联,环环相扣、融合,不能分割。     

      自然界存在无穷无尽的奥秘,人的生命是其中之一。人体生命有这么多周期现象,人体生命与周期存在怎择的关系?人体生命的奥秘与其周期有着怎么的联系?了解生命为何有其规律是医学的基本内容。因此,医学应该关注人体生命的周期现象,揭示人体生命与周期的关系。

      生命活动与天地变化是一致的,人的生命是自然界中一部分。中医关注人体生命周期,以时间和空间来描述生命活动,认为“天人合一”是人体生理运动的基本原理。

                    4.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自然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观点,儒、道、释等诸家各有阐述。《黄帝内经》认为自然与人是相通: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为利,逆则为害。

      古人认为自然有天地人,即宇宙包括天地人,称大宇宙。天地是人之外的自然界,是大宇宙的主宰,简称为天。人是小宇宙,人道即天道,人是天地之子,人与天具有共性,有相同的自然系统属性。由此,天(天地之自然界)与人实为一体,存在相互感应,人体生命之气象受自然之气象的影响而变化和存在。 

      天之象,斗转星移,天空变幻;地之象,草木绿枯,水土旱涝;天地之间,风雨雷电,湿燥热寒,演绎天地间时间与空间节律变化。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依次划分二十四节气。用天干地支纪录时空的持续和变迁。

      天干地支是时间顺序与周期的表示。天干有十个记序符号,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象征时间循环的主干部分。地支有十二个符号,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的每个元素都是物质(五行)、时间、空间的统一体,而且物质具有循环性的相生相克关系和新陈代谢发展关系。

      自然之气象都是时间持续与空间变迁的结果。时空节律是自然之象与人体变化的联系,人的生理感应天象,适合自然变化而生存,天人和谐统一于自然之中,即天人合一。 因此,医经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

      古人探索天道人理在于抽象思维,将千变万化的天象归纳为六气五行,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五行者,木、火、土、金、水。人秉天气而生六府,秉地气而生五藏。六气五行,皆备于人身。《医理真传》曰:“夫人身立命,全赖这一团真气(真阳)流行于六步耳。以六步合而观之,即乾(三阳)坤(三阴)两卦也。真气初生,行于太阳经,五日而一阳气足,真气行于阳明经;又五日而二阳气足,真气行于少阳经;又五日而阳气足。此际真气旺极,极则生一阴,真气行于太阴经;五日而真气衰一分,阴气便旺一分也,真气行于少阴经;又五日而真气衰二分,阴气便旺二分也,真气行于厥阴经;又五日而真气衰极,阴气旺极也。阴极复生一阳生,真气由盛而衰,由衰而复盛,乃人身一付全龙也。”三阳十五日,三阴十五日,合一月。一岁之中,上半岁属三阳,下半岁属三阴;一月之内,上半月属三阳,下半月属三阴;一日之内,上半日属三阳,下半日属三阴;一年之气机,即在一月尽之;一月之气机,又可以一日括之。三五而盈,三五而缩,盛衰循环不已,人身气机亦然。六气三阳三阴是天人合一之道,人感应天气而立,是时空的周期变化表现。     

      古人对时间的记录或表示及推绎,是一种思维。时间不仅含时间的意义,还含空间及六气的意义。例如二十四节气含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以及某节气自然界某区域物质与物质群的信息,也就是说,节气蕴藏着某区域及物质群的整体信息与联系。例如“冬至”不仅指“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的时间,冬至的时候寒冷到达了极点,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生发,因此是生命的起点,是一个太阳年的起始。冬至呈现了冬寒春至之象。

                5.时空或生命的易理

        自然气象是时间持续与空间变迁的结果。天道与人道是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即天人之道的本质是时间与空间的变化,简称时空。古人对时空的认识在于易理,载入《易经》之中。天人合一,易理是天道之说或时空的易理,也是人道之说或人体生命的易理。

      《易经》是远古文明的产物,是古人对自然界现象、规律的认识及总结。易理不同现代流行的认识观,是人类智慧成果的另一部分。人体生命是复杂系统,现行流行的还原论认识观对生命现象的诠释存在不足,追求所谓的生命极值,背离生命的本义。中医理论的哲学是易经理论,易理在中医理论中获得运用并发展,成为其理论核心,舍弃易理中医理论不复存在。

      《易经》核心是阴阳观念,卦象的变化和人体内外和谐。(1)易理认为万物皆为一气阴阳,即万物含阴阳属性,负阴而抱阳,阴阳对应、互存、化生是物质变化和表现的根本原因,反映在时空的变迁。例如,一日,子至午为阳升阴降,午至子为阳降阴升,昼夜因此变迁,人体生理由阳生而发,阳升阴降,阳极生阴,转为阳藏而收,阳降阴升,阴极生阳。(2)卦象由阴阳爻(—、--)构成。阴阳爻的不同排列组合可推演万物规律,例如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天地万物的基本框架。 也就是,以阴阴为元素,描绘天地万物的变化次序的符号为卦象。卦象是依阳退阴进,阴退阳进的组合顺序,表现事物的时空周期性变化。卦象是事物不同时空的阴阳组合状态,卦象的变化是时空的变迁。因此,事物的不同时空对应不同卦象。卦象有八卦,十二卦,二十四卦,六十四卦等形式,其中八卦为基本卦象,六十四卦为复合卦象。每类卦象的排列为一个循环周期,表现时空周期性的特征。人体生理的真气(真阳)流行于六经周期,是八卦卦象的表现。三阳为阳(乾);三阴为阴,(坤)。真气生于太阳经(坎),盛于阳明经(巽),旺于少阳经(兑),极则生一阴而衰,阴气行于太阴经(离),盛于少阴经(震)而真气再衰,阴气旺于厥阴经(艮)而真气衰极,极复生一阳而生。真气由盛而衰,由衰而复盛,是《伤寒论》六经辩证施治的时空变化依据,六经六气是时空变化在人体生理中的表现。(3)卦象是由阴阳爻的不同排列组合的万物状态,其状态是不同的阴阳共存体。阴与阳是对立与共存的,阴阳共存与对立,不是相互消耗,而是求和,让阴阳共存体内和而生发,这就是中医理论中人体内外和谐的根本。也是“孤阴不长,独阳不生”的原因。

      比较十二辟卦图与子午流注图,从中不难看出人体经气流注的阴阳变化与一日时辰关系,一年十二月的阴阳变化与天地寒热交替关系,两种关系反映出时空节律的卦象相同。

      易理是一门高度抽象思维科学,卦象是事物状态的抽象符号,阴阳是其中最基本,最抽象的概念。卦象是易理中用于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符号系统,由阴阳爻组合而成,包含多种意义和事物。 其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时空含义,卦象将时空与事物的变化联系起来,时空可以表示事物的状态及变化,使易理直观化,变抽象思维为直观形象思维,即象思维。象思维是以时空模型变化形象揭示时间演绎规律,是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全息性和类比性特征的思维方式。例如,中医描述人体生理变化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通过春夏秋冬的时空(模型)来表示人体中阳气的生长及收藏变化。这是天人合一既基本又简单的例证。人体气机变化错综复杂,难以描述,有各种不同的理论,六经六气是符合天人合一的理论,通过六气与六经对应,反映出人体真气的运行,明天理知六气(模型),明六气知人理,才能辨证论治。 象思维是中医思维的特点。

                  6.疾病的原由

      《 四圣心源》指出,“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六气了彻,百病莫逃,义至简而法至精也。” 

      运气学说中国古代研究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对生物体,尤其是对人体生理、发病等影响的学说。五运六气学说出自《黄帝内经.素问》。

      运气学说,由五运和六气两部分组成。五运指木、火、土、金、水,是地球以外,太阳系的行星运行规律对气候的影响的五种现象。六气指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是形成气候变化的空气形态因素,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故又称五运六气。   

      人体有五脏六腑十二经络,脏腑气血在经络中运行,贯穿全身,实现生理功能。十二经气盛衰与二十四时辰相对应,依阳阴盛衰有序变化,这是人体生理与天时相应,即天人合一。足厥阴肝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组成厥阴风木,称厥阴经,主风气;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构成少阴君火,称少阴经,主热气;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构成少阳相火,称少阳经,主火气;足太阴脾经和手太阳肺经构成太阴湿土,称太阴经,主湿气;手阳明太肠经和足阳明胃经构成阳明燥金,称阳明经,主燥气;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构成太阳寒水,称太阳经,主寒气。

      五脏六经中五脏是心、肺、脾、肝、肾,六经是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人之六经,六经为三阴三阳,六经有六气,即风、热、火、湿、燥、寒。六气为五脏之气象,是脏腑功能的表现。 

      运气学说认为自然界有五运六气的变化,人体也有五脏之气和三阴三阳六经之气的运动。同时又认为自然界五运六气的变化,与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运动是内外相通应的,因而自然界的五运六气,可以影响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生理、病理。

      《四圣心源》指出,“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故一气不至独见。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热、或寒,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如厥阴病则风盛,少阴病则热盛,少阳病则暑(火)盛,太阴病则湿盛,阳明病则燥盛,太阳病则寒盛也。”健康人体内有六气,其六气平和,患病时表现为六气偏见。

      运气学说认为自然界有五运六气的变化,人体也有五脏之气和三阴三阳六经之气的运动。同时又认为自然界五运六气的变化,与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运动是内外相通应的,即天人合一是天人之间动态节律的同步和谐,这是人体健康的基础,而天人合一的失调是产生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 。

      为什么《伤寒论》以六经论病通治人体的疾病?

      《伤寒论》以邪正论病,六经有各自六气(太阳寒气、阳明燥气、少阳火气、太阴湿气、少阴热气、 厥阴风气)之本气为正气,这是不变的规律。六经受本气而运,不受外来之客气,客气即是邪气。天地六气入体为客,“正气旺时,客气不得而干之;正气弱时, 客气即得而入之。”《伤寒论》以寒气为客而论,出入变化,往来盛衰,是客气流行自然的规律,这是人身五脏、六腑之偏盛的结果。学医之人务要识得六经本气、病情、提纲,能明确客气之所在,用药有据,就能不存疑惑。《伤寒论》仅以寒为客立论,而未将其它五气逐位通论,是以寒论为例,论所有气为客成邪,其理相同。众人不应该认为《伤寒论》仅论伤寒,而是人体所有疾病的通论。

                    7.疾病的诊治

      医学的基本内容是疾病的诊治,诊治的首要是诊病,诊病是以健康状态为参照,否则,容易出现误诊误治的现象。

      十二经气盛衰(子午流注)反映了五脏六腑功能变化,六气偏见为十二经气盛衰异常,是阴阳变化的气象或表现。经气不可见,识六气察阴阳,辨病位,明虚实,知寒热。六经辨证能辨八纲,确诊疾病病情。

      子年流注的周期是人体阴阳变化感应天象阴阳变化的反应,是正常生理的现象,也是其它人体生理周期现象的基础。        六气盛衰与子午流注存在联系?欲解时是《伤寒论》中基于天人相应理论提出的时辰诊疗概念,用于推断六经病症缓解或加剧的关键时段,体现中医时间医学的核心思想。

      “欲解时”六条(日时辰):1.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00-15:00)。2.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5:00-21:00)。3.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3:00-9:00)。4.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1:00-3:00)。5.少阴病,欲解时, 从子至寅上(23:00-5:00)。6.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1:00-7:00)。

      六经病欲解时是正邪消长的关键节点,正气充足时可能缓解,邪盛正虚时可能加剧。

      人的生理周期有天、月、年等,因此,太阳病的欲解时巳午未有多个层面。它不仅是一个急性的病,也可能是一个慢性病。太阳病包括了许多外感内伤的疾病。急性病,病程几天,疾病表现在一天的巳午未这个区间缓解,应该从一天的这个层面去考虑它的欲解。如果疾病是个慢性过程,超过一月二月,甚至一年二年,而且疾病在日周期内的变化很不显著。疾病是表现在望月(满月)的这段时间或者夏天(四、五、六月)的这段时间欲解,我们仍需考虑太阳病的可能性。

      《伤寒论》有六经病提纲和六经病“欲解时”,一个言病,一个言气宜,《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审察病机,勿失气宜。”也就是讨论病机时,气宜和病机二者都不可缺。

      六经病提纲: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2.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4.太阴之为病,腹痛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心胸下结硬。5.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胸,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伤寒论》辨证施治之法,先从提纲与气宜辨别六经病的种类,确定病情方向后,再进行方证思考,确定病证与治方的相适应,进行对证下药。

      《黄帝内经》指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百病产生的原因都离不开风寒暑湿燥火。

      六气之天之六气“风、热、暑、湿、燥、寒”,可称外气;人(或病人)之六气“风、热、火、湿、燥、寒”,可称内气或病气。当内气与外气相宜,人无疾病,当内气与外气不相宜,则人患六经疾病。疾病的诊断是辨别上述内气与外气的是否相同,疾病的治疗是调理病气与外气相宜。也就是,气宜是顺应六气主时的自然规律,避免违背气候与人体生理的对应关系。

      《黄帝内经》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六气的司天在泉根据十二年支配三阴三阳的规律。依厥阴对少阳、少阴对阳明、太阴对太阳顺序构成司天在泉图。司天象征在上,主上半年的气运情况;在泉象征在下,主下半年的气运情况。司天与在泉之气的偏胜可以引起人体发生与司天在泉之气在性质上相似的各种疾病,如风、热、火、 湿、燥、寒等不同性质的疾病。

      外气可依据司天在泉的时间节律推出,内气可以通过舌脉或四诊来体察。由此,比较分折内气与外气是否相宜,确定六气之偏,辨别六经病。

                  8.时空与方药

      中医治病开方就是开时间,让人体适合自然的环境,实现天人合一。天地的变化表现在时空,时空的变化呈现周期性特征,因此,天人合一是人体生理周期的时空反映,易理的核心是阴阳学说,时空周期的表现为阴阳循环变化。

      天就是时空,自然中时空是一致的,什么样的空间在什么时间有什么样的环境是不变的。当人处于一定的空间中,只需考虑时间因素,就可以营造特定的环境以便人体的适应,实现天人合一。可以说,时空是最好的药方。

      人之六气适应天之六气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人体六气平和是健康的体质,偏颇体质本身六气不和,有气偏,易感外邪。人体的气机紊乱,六气不和主要是客气之邪与本气之正相争,改变了正常的气和状态。

      恢复人体的平和气机,常见的方法有:

        一,利用天人合一,天道决定人道,利用自然的环境影响和主动适应自然规律去改善人体气机,使之处于健康状态。例如,1.四气调神。《素问》有名言:“善养生者,必奉于藏。”伤藏即伤阳。人体阳气,春夏生长、秋冬收藏,善养即藏阳,实现阴平阳秘,精足神现,实现调神的目的。2.日时午夜如秋冬,正常夜寝有利于阳气的收藏,是生理气机正常,人体健康的基础。3.欲解时。六经病欲解时,病欲愈,邪气渐弱,正气渐长;或正盛邪未弱,病症反映强烈,此时用方药扶正祛邪效果明显,这是借天时天气治病。4.地域养生,因地制宜。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土即天气,包括气候、饮食和人文环境等,不同地域的人体素质有差异,与水土有关。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人们注重温补和滋润,冬季的户外运动。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人们注重清热解暑和调养身心,善于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养生。5.体质养生。体质有多种,不同人的体质可能不同。阳虚体质之人畏寒怕冷 、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注意保暖,少熬夜。顺应四时,春夏养阳,避免受风寒湿邪,舒情志、少烦忧。夏不贪凉,冬季温补;气虚体质之人气短懒言,面色苍白,体倦乏力,头晕,常自汗出。 注重保护脾脏,补气益气。不吃寒凉、肥甘厚腻的食物,适当加强运动。保持乐观、开朗、少忧虑的心态;痰湿体质之人大多是形体肥胖、容易四肢困倦、 乏力、痰多、还会有关节酸痛、肌肉麻木。注重饮食调理,一日三餐要规律饮食,食物以健脾祛湿为主。忌“肥甘味厚”,最好多吃清淡的、好消化的、多样化的食物。每餐七分饱。加强运动。避免湿邪的侵袭。多进行户外活动,享受日光浴。性格温和,处事稳重,为人谦恭,多善于忍耐。 体质是个人稳定的生理和形态、习惯。体质改善须从生活习惯入手,借助外部生活环境,即天地之气,长期坚持,形成新的生活习惯。 

      二,针炙。针灸是中医最早的医治方式,是通过外治而达到内治的中医治疗方法。针灸治疗包括针刺、温灸、冷敷、刮痧、 拔罐等,在于调气攻邪,促进气机的升降出入。

      天人合一的本质是一气阴阳,阳升阴降,一气周流,阴阳循环变化。针灸是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或配合艾灸或按摩方式,调节和疏通人体经络气血,消除人体气机的紊乱,达到疾病防治与保健的目的。针灸的方式方法很多,都是通过利用经络和穴位,调节和疏通人体气机,消除身体疼痛或不适。子午流注是十二经络经气依时盛衰的周期,针灸按此规律诊治,有特殊的效果。

      三,方药治疗。方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方式,通过药物组方,改善病体体内偏颇的六气,顺应天时,达到治病的目的。中药草本是来源自然,集天地之精气,各有(气)偏性,以天然草本药的偏性纠正病人的气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中医治病的原则,也是天人合一的另一种表现。《伤寒论》以六经辨证施治,六经病及不同病证皆有经方。六经辩证施治是依六经病提纲先辩病证确定病在什么经,然后依据方证,确定经方。经方是否有效,关键在病证是否符合方证。

      1.太阳经病。太阳经以寒为本,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主要有桂枝汤、麻黄汤;有大青龙汤、五苓散证;有五苓倍桂等。

      2.阳明经病。阳明经以燥为本,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主要有葛根汤、 葛根汤合柴胡汤;有白虎汤 、有大、小承气汤等。 

      3.少阳经病。少阳经以火为本,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主要有小柴胡汤;有黄芩汤等。

      4.太阴经病。太阴经以湿为本,太阴之为病,腹痛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心胸下结硬。主要有

理中汤;有茵陈五苓散;附子理中汤加茵陈等。

      5.少阴经病。少阴经以热为本,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主要有麻黄附子细辛汤;有黄连阿胶汤等。 

      6.厥阴经病。厥阴经以风为本,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胸,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主要有当归四逆汤、乌梅丸等。

      有言道:中医治病不外乎调气机。人体之气机生化,“寒居正冬子令,一阳初生,为一岁之首,一年分六气,六气配六经,一岁之气机,可以六日括之,六日之气机,又可以一日尽之。生生化化,循环不已。” 时空流转,一气周流,生命随自然之气,息息不休,一日一回,六日一周,一岁一轮。一气周流,真气流行六经为六气,六气顺畅才能气和,这是《伤寒论》为何论六经病证的原因。

                    9.中医的迷惑

      清华大学长庚医院王仲教授在《医的奥秘》讲座中谈到三点。(1)医生首先是哲学家,其次是艺术家,最后是科学家。(2)指出医生从事的职业是最终不得不失败的服务。(3)讲到人无能力制出一粒稻米,播种土地,长成稻草。这是一位医学专家对医学的理解?告诉人们医学是对生命认识的一门学问,是含深刻哲理的科学,其医术有高低的艺术表现,医学不是纯粹的技术。医学再高明也替代不了种子在大自然里表现出的生命力。 人是天之骄子,但相对天来说,人是渺小的。天人合一,天在给予了人的生理的同时,也赠予了人的意识能力,人才有意识反作用自然的行为,即诊治疾病的主观能动性,干扰人体的生理过程,甚至重新构建生理部分,让人的活动延续。这种意识反作用程度有多太?医学的科学能力是否超过自然。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人体系统是宇宙这个超巨系统中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处于整个宇宙之中彼此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的动态系统。人体科学的研究比社会科学、宇宙学还要难,大概是科学问题中最难的。也就是,人体生命的特点及复杂性是有待人类的认识,无论西医与中医内容,仅是人体科学认识的某一面。因此,中医与西医对人体生命的认识存在差异,对医学问题的解决各有干秋!现代科学水平发达,认识能力极大提高了,人体生命的认识为何仍然停留在以偏概全的状态?中医和西医的认识能否统一? 

      中医医术繁多,门派林立,各有特色。《思考中医》指出:张仲景他从三阴三阳切入,李东垣他从脾胃切入,叶天士他从卫气营血切入,吴鞠通他从三焦切入。只要从这些点上真正地深入进去了,都能见到道了。所谓法门无高下,见道即为真。中医之道流传于《黄帝内经》等经典,中医有那么多有成就的医家,那么多流派,都认为自己流派的出处来自经典。为什么一部《黄帝内经》流传数千年而不被遗弃呢?

      相对现代医学,古老的中医有太多的神妙之处,隐藏其中的奥秘常被现代人误解为“巫术”或“超科学”?其中原因在于现代人对古老的中医思维不理解,不明白为何要运用象思维去思考中医?

                        10.结语

      作者刚刚接触中医时,喜欢观看中医视频讲座,河南中医药大学一位教授提到“中医就是天人合一”,这句大道至简的话让我思索了许久,在后续学习中不断加深理解,本文是对此的思考。

      中医是什么?这个话题太大,在现代自媒体时代,各种认识水平看法纷争,专家中话语常见于用西医去解释中医,以至人们不知道中医的本质了。如今,健康不是纯医学行为,而是渗杂各种非医学的利益活动,严重影响人们对中医的正确认识。

      天人合一,天在前人在后,天决定人的健康和疾病。人依赖天而生,天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通过时空来实现。人体的生理是在时空中随天气而运动,呈现周期性变化,中医是研究生理节律的医学,被现代称为时空医学或时间医学,这种医学视角是人体整体观的表现,能反映人体生理的实质和本质。健康是生理节律与天气相应,生理节律紊乱,过与不及皆为病。天人合一,是自然的和谐现象,人人习以为常,不以为然。患病求医,行医治病,“对病欲愈,执方欲加者”愈演愈烈。庸医现象不在医术主要在人?

注:本文阅读可以参考“微博专栏,《人体与中医》,中医收藏郎”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