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时雨下 2019.12.02 22:22:20
国考的前一天,去参加了平安保险组织的一个创客论坛,签到的时侯便送了这本俞敏洪写的《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说来也巧,这个活动是Z姐主动推送给我的,之前也有推荐过读书会,我都因为各种原因给推脱了。有时候吧,做人呢,要识趣一些,别人喊你一次你不去,喊你五次你还不去的话,真的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反正换做是我,如果我邀请对方三次,对方不感兴趣,我就不会再继续邀约了。通过参加创业论坛这个活动,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做业务就应该这样,脸皮厚一点,主动一点,心态放平和一点,也没什么。现在这个人不是你的客户,他只要不反感你,那就说明,未来还是有合作的可能。
言归正传,提起俞敏洪,大家都知道,北大名校教师,下海经商创业,经典语录不断,前段时间还因为侮辱女性的言论向全国女性同胞们道歉。但是客观来讲,有时候我们看到的,也只是众多角度的其中一个视角,看一个人,一件事会相当片面。就像看《三国演义》这本书,从罗贯中的描写叙述中,你总会觉得曹操是坏人,刘备是好人,诸葛亮是忠臣,周瑜心胸狭隘......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俞敏洪已经和马云、柳传志、李书福、任正非这些人一样,载进史册又活在了当下。从他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最多的关键词是:创业、创客、投资、年轻人、合伙人、热情。这些词汇,成为他事业上的诸多转折点;出现最多的人名依次是:盛希泰、马云、徐小平、王强。这些合伙人,在他事业不同的阶段,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这本书八个章节,从介绍自己的二次创业动机为出发点,由浅入深的讲解为什么要创业,创业需要的条件,以及创业之路面临的问题和建议。乍一看颇有成功学的特点,仔细研读之后,确实能引人深思,因为俞敏洪面临的这些问题,确确实实对于每个创业公司,都不可避免的需要经历和重塑。虽然自己有很多并未经历,但是从朋友那里听说或者自己亲身看到的案例,无一例外的都中招了。俞敏洪这样的人能成功,确实是有他的道理,不服不行。有一句话说的很正确:做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人去做,结果就是不一样。
古时讲求的是学而优则仕,放眼近代世界,政治已经不仅仅是最为公众追逐的领先和优越的阶层,商业和科技的迅速崛起,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标尺,不同的商业模式竞相迸发,唯物主义观点深入人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被推向了国家政策层面。在我们的祖辈、父辈,如果你说你是一个铁饭碗,你说你很稳定,周围的人都会投来艳羡的眼光,这意味着你后半生衣食无忧,不会为了生存而奔波劳累;而如今这时代,信息科技迅猛发展,如果你还说你是一个铁饭碗,你说你工作很稳定,那周围的人会投来轻蔑的眼光,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因为这意味着你不思进取,没有追求。时代在变,人们的思想也在变,如果还停留在过去,这种类型的人,早晚都会被淘汰,比如我这种,就想踏踏实实、安安稳稳过个平淡的小日子,结果却是,你不进步可以,社会推着你向前进步。斯大林曾说,落后就要挨打。先贤总结的到位、透彻。
创业这件事吧,说句实话,我也想,但是不是每个人想,就能做到。正如本书讲到的,创业,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很多时候,创业只是顺势而为的事情,就像新东方有俞敏洪、阿里巴巴有马云、网易有丁磊、腾讯有马化腾、百度有李彦宏...他们这些人,作为老一批的创业者,更多的是充当这个时代的领头人,就算没有马云,还会有钱云、孙云...当然赵云是历史人物,就不能随便举例了。整体来讲,创业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先决条件。
“创业是根据自己的资源和能力,依靠自己的理想和动力做事情,如果没有资源,没有能力,却订了非常高的目标,那他一定会失败。如果资源和能力都很不错,却只做了一件小事,也算不上什么成功。”俞敏洪从北大出来的时候,在北大已经当了五年的教师,引用他自己说的话就是,“以前觉得优秀的教授遥不可及,和一群优秀的教授共事之后,总能从他们的身上汲取到相当宝贵和丰富的智慧和经验”;最开始从一个30人的小机构,到3年后的5000人的学校,没有好高骛远,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做大做强是早晚的事。很多人都说自己既没有资源也没有能力,那岂不是无望了。其实不然,资源和能力都是可以不断改变和提升,不断创造和积淀。
第二,好的创业项目。
好的创业项目不是把国外的商业模式复制到中国,再重新做一遍,一味的模仿,没有创新,注定走不长远。“我们缺少真正的创新。中国的大部分创业项目要么是模仿,要么是雷同,要么是忽悠,真正有创新的项目可能连1%都不到,因此,创客应该一边不断熟悉商业模式,一边不断思考创业点的创新性。”好的项目是要顺势而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2000年的时候,互联网行业带动了相当多的产业,比如旅游、电商等。现在互联网又进行着深度的变革,颠覆着相当多的行业,例如传统的制造业,走向智能制造;传统家居,走向智能家居;传统投资,走向智能分析...好的项目,还要积极正能量,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美好,只有创造出对人类对社会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才会持久,就算不成功,至少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贡献了一份力量,也足够了。
第三,创始人的综合素质。
“创业就是将一条家犬变成一头狼的过程,一旦习惯狼的生活,再想回到家犬的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我也鼓励将这种状态持续下去。” 曾几何时,狼性文化贯穿于中国这些企业当中,任正非调侃他的企业就是狼性文化。创始人的领导力、决断力、学习力、协调力、统筹力...这些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是在不断学习和积淀中获取。俞敏洪从一个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再到从容自如应对上万学员,跨出这一步,他用了七年。关于心态方面,俞敏洪以马云为标杆,他佩服马云的内心强大“我长得难看,不是我难过,是别人难过”,佩服马云设立目标,实现目标的决心。核心竞争力方面,永远要做创业这方面的专家,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旦核心技术易主,作为创始人也不会长久,公司也不会长久。学习能力方面,不断给自己充电,一年看100本书,精读60本,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见解,引发自己独到的思考。兴趣方面,丰富业余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自己的爱好,给自己安静和思考的时间。
第四,优秀的合伙人。
和比自己优秀的人相处,总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正如牛顿所说:“我之所以看的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尽可能结交比你水平更高的人。可以把你自己朋友的层次不断拔高,追求更高的社交圈。”俞敏洪的创始人团队,最开始由俞敏洪一个人作为家族创业者挑担,再到清除家族成员,网罗大学同学、中学同学,让新东方做大做强。这些人某些方面的能力比俞敏洪强了很多,但却能为其所用,正如其所说:“用师者王,用友者霸”。他的这个本领就是找到同一目标、志向和精神的人,然后带领他们朝着目标走,强化这种精神和凝聚力。选择合伙人,无非是相互契合与互补。“正如人们常问的两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这个男人当你的老公?你为什么选择这几个人做你的朋友?原因无非是,这些人刚好在你身边,并且在你身边的这些人里,这个人和你最契合。”
第五,利益与人情的平衡。
创业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利益分歧,君子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同样的事情,总有人觉得付出的很多,回报的太少,如何在利益分配中寻求一种平衡,俞敏洪采用了极佳的方式,归根结底,他的合伙人是一群文明之士——讲道理;但是倘若遇到了不讲道理的人,或许会很头疼吧!新东方从创业之始的家族企业,再到现代化的合伙制企业,经历了壮士断腕的决心。很多从新东方跳槽出去的名师,后来都自己独自创业,等到俞敏洪意识到投资年轻人,将员工定义为合伙人时,才发现流失和错过了大量的人才。如今员工关系被重新定义,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雇佣关系,而是合伙人的关系,员工已不仅仅是公司的职工,还有可能是自己未来事业的职工。
俞敏洪初次创业,历经艰难,百折不挠,在荆棘丛生的创业之路上摸爬滚打,总结教训和经验,为我们呈现一幅客观的创业之路;俞敏洪二次创业,和盛希泰一起主打创投基金,为青年一代的创业者们在创新创业方面提供物质支撑、答疑解惑。创业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你没有好的项目、合适的合伙人,那就先让自己变得优秀,让自己变得增值,拓展自己的思维,增长自己的才干,拓宽自己的视野,结交比自己优秀的人才。当你具备创业的先决条件,自身又足够优秀,身边自然会聚拢一批优秀的合伙人,让你在创业的道路上,走的更高、更远。
“不要以为创业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创业成功的人总会跟大家谈论创业成功的美妙和好处,这就像一个谈恋爱成功的人告诉你,谈恋爱不难,结果你去试了试,却被追求的女人打了一个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