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脾气是在一个儿童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事,和先天的气质也有关系,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发起脾气来比别的孩子大的缘故了。 发脾气往往在一岁末就开始了,高峰在两到三岁,一直可以延续到四到五岁以后就会好多了,孩子会发脾气,但他们并不“坏”,他们正在做着他们这个年龄要做的事。 发脾气从发展上来说是“合理”的,是成长中的一部分,没有(或很少有)孩子没有发过脾气的。
按照儿童心理学的发展的阶段论比如说皮亚杰的提法来说,这个阶段的儿童处于感知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就是在独立意识,也就是说尝试探索世界、了解世界,独立意识越来越强,自我意识开始萌发的时候,她会尝试很多东西。
这个时候孩子的能力有限,刚开始学说话但是话的词汇不多;在运动上,虽然会走路会跑步,但是协调性不是特别好。这时候孩子内心的希望、愿望跟实际能达到的有很大的错位。这就导致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出现所谓的第一反抗期,特别容易发脾气、哭闹。
1、受了挫折。他这个年龄有一种强烈的想自立、想“掌握”一些事情的愿望常常被大人或自己有限的能力所阻碍,因此要发泄; 2、很想表达情感、愿望和需要,但还不会用语言表达,而哭闹比他说的话要响亮得多,于是就哭闹; 3、对自己的行为不会控制,成人对他说这个可以做,那个不可以做,他也试图“听话”,但控制不了,往往就会哭闹,甚至说:我就要,你别管我! 4、饿了、疲倦了、兴奋了、太寂寞了都会发脾气; 6、在生病期间,家长特殊对待,病好了,特殊对待取消了,但在他头脑中并没有取消,也会闹; 7、亲子性格不协调,如果父母亲是外向的、大方的,而孩子是安静的、害羞的,父母想把他们推向自己的样子,也可能使孩子发脾气。 对待发脾气没有灵丹妙药,这里提几个方法,可以减轻发脾气的强度。 1、千万保持冷静。发火的父母会使孩子更加发火。你不能失去理智,与事无补; 2、可以不给予理睬,还是做着自己的事,他看看,没有指望控制你了,会安静下来; 3、估计他可能饿了,累了,要帮助他解决这些问题; 4、分散注意力,忽然提出一个新的事情,要他和你一块儿干,他就会忘记发脾气的事。 6、讲话要平静、温和,这表示你能控制自己,对他安静下来有好处。 7、表示同情,比如他在发烧,又想到院子里玩,你不让他去,他发脾气了。这时你应该对他表示同情,并且找出平时收藏起来的玩具让他玩。这时他发脾气不是无理取闹; 8、在他发大脾气时,可抱紧他,这可以给他安慰,让他愤怒,重新控制自己; 9、对发脾气时乱摔东西、在地上打滚的孩子要严格制止,要注意安全,要保护他,椅子角、硬地板往往会使孩子受伤; 10、不要在他发脾气的时候和他理论,他一定听不进去,等事情过去了,他有一个好心情时,可以和他谈谈,这样效果会好。 1 1、当他表现了一点控制自己的能力时,就要有针对性地表扬,比如本来他发脾气时要扔东西,这回虽然发了脾气,但没有扔东西,应该表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