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赎罪日战争
这段时间的拉宾,不再是以军参谋长,因此没管这些阿拉伯人内部的闲事。
他正在美国担任以色列驻美大使,跟基辛格和尼克松这些人喝茶聊天,日子过得非常舒心,一家人也终于可以天天团聚,没事就在家里看电视。
这是拉宾指挥“六日战争”带来的后续“福利”之一。
阿拉伯人因为这场战争造成的恐惧久久未消,短期内不敢对以色列下手。
虽然法塔赫不太安分,有点闹心,但事实证明,以色列无需动手,他们内部自己就能打起来,因此也不足为惧。
1973年3月,拉宾结束驻美外交生涯,回到以色列。因为太平无事,竟然有段时间闲家里没事干。
直到这年10月6日“犹太人赎罪日”,以色列人的宁静时光终于被打破。
这天早上8点30分左右,拉宾突然接到以色列总参谋部紧急电话,要求他务必在下午3点去见国防部长达杨。电话如此急切。显然,是有大事发生了。
按照传统,赎罪日这天,犹太人不准进食、喝水,也不能抽烟。其实就是一个休息日。连边境线驻防部队,也会在这天沐浴更衣,无所事事等天黑。
但是下午2点,耶路撒冷大街拉响了凄厉刺耳的空袭警报。在以色列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第四次中东战争即“赎罪日战争”爆发了。
位于苏伊士运河东岸的以色列防御工事,最先被埃及士兵炸开了两个缺口,隐藏在河西沙丘后面200门埃及军队大炮,同时发射,一排排炮弹呼啸着,铺天盖飞向以色列阵地,以军著名的“巴列夫防线”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与此同时,叙利亚发射的重型炮弹,也扑向以色列的村庄,尽管以军坦克第七旅拼死抵抗,戈兰高地还是被叙利亚坦克部队攻陷。
以军第190装甲旅驰往西奈前线救援,不料误入埃军包围圈,70%坦克被毁,旅长被俘虏。
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彻底震醒了以为可以过安宁日子的以色列,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一夕间破灭。
为什么内部混乱的阿拉伯国家,不再恐惧以色列,且能联合起来突然发起这样一场战争呢?
这就要说到继纳赛尔后上任的埃及总统萨达特了。此君出生于1918年,比拉宾和阿拉法特的年纪都要大。
萨达特是一外交奇才。
战争前期,他一边利用石油诱惑和麻痹美国,一边延续前任亲苏政策,悄没声息获取大量苏联先进武器。
阿拉伯世界,畏惧以色列不假,但也有不少人渴望通过武力血洗“六日战争”之耻。
萨达特准确地观察到这一民意,成功联合叙利亚和巴勒斯坦。
在战略上,他效仿当年以色列的“六日战争”,以“闪电战”主动偷袭,赶在美国干涉之前,打以军一个措手不及。
战争持续到10月14日,美国才开始救援以军,这才让以色列转危为安,重新夺回戈兰高地。10天后,埃及、叙利亚和以色列宣告停火,战争结束。
最终结果,比较起来,虽然阿拉伯人没占到便宜,但以色列付出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代价:飞机损失103架,坦克和装甲车损失1240辆,经济损失25亿美金,阵亡2800人,8800人受伤。500余人被俘、失踪。
这次战争证明,对身处“阿拉伯人腹地”的犹太人而言,想要过上一劳永逸的安生日子不啻于痴人说梦。
但它也让阿以双方都认识到,想通过战争让对方消失或屈服,同样是没可能的事。
这次战争还产生一个意外后果,即让1973年年底的以色列大选出现戏剧性变数。
执政25年之久的工党虽然继续保持议会第一大党地位,但威信大降,激进右翼贝京领导的利库德集团猛增13个席位。
工党领袖,时任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铁娘子人设”崩塌,遭报界和公众无情抨击,随后无奈辞职,导致现政府垮台,不得不重新选举。
因这次意外的变故,原本并不抱任何希望、本来在家里闲出屁、年仅52岁的拉宾,出人意料当选以色列总理。
说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