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卢璐
来源 | 卢璐说 (公众号:lulu_blog)
估计,岁末年终,大家都比较容易进入一种深度反思的状态。所以,作为一个婚姻情感博主,我最近被频繁问到的问题是:“卢璐姐,人到底应不应该结婚?”
在公开反对结婚,已经成了明星或者大V们圈粉手段的9012年,结婚,已经变成了一个类似,人种,肤色,性别等,有“政治正确”性的敏感问题,一不小心,就会被群起而攻击。
我想当个省事的女人,所以在一段时间里,我会回答:“先成为一个经济独立的女人,然后你就完全不再需要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做任何事情,无论是结婚、生子还是生二胎。”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答案,说出来,我会明显地感到对方有一种如释重负的释然。
对于这些经济独立,受过良好教育,有不错工作,和人生格调,称不上中年人却已经不再年轻的人来说,提出这个问题,要的并不是一个答案,而是在思考无解之后,让自己心安的支持。
可最近,明妍居然也来问我这个问题。
明妍是我认识很久的一个朋友,难得一直保持联系。
她19岁去澳洲留学,一直都是职场得意,情场失意的主儿,她谈过各种花式的恋爱,也有过各种花式分手。
这一年,她和已经交往了三年,差点领证的男友分了之后,卖掉了深圳的房子,财务自由回到老家,在父母的小区里,用零头买了一个底层带院子的房子。
她的父母都是开明的知识分子,否则也不会在19岁,就允许她出国,即使回家,她并没有被逼婚的压力,But……
夏末时,父亲胃部查出问题,切了四分之三,勉强保命,需要再治,红光满面的父母,眼看着就萎缩下去了,“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整个秋天,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做司机和厨师,做好了饭,去医院,吃好了饭,领着空碗回家再做。
院子里的花,一株接着一株枯死了,树叶也都落了,她有种钝钝,无法言状的哀痛,不知道该怎么说。
从秋到冬,闷了几个月,她在国内半夜问我:“卢璐,你觉得人到底应不应该结婚?”
相识十几年,即使被反驳,我也有责任说出我的观点,“人到底要不要结婚?”,这问题,其实是包含着两个层面。
如果所谓的“结婚”,仅仅是走走法律程序,拿到同居合法化的小本子的话,那么我们绝对不应该腰斩自己的意愿,去委屈服从外界的压力。
可事实上,让一个人真正开始纠结,这根本不是结不结婚的问题,而是在寻寻觅觅,受伤和受挫的过程中,自己也开始怀疑且反思,漫漫一生,我是不是能够一个人把孤独坚持到底?
最近这几年,“一个人过,也可以幸福”的观点,基本一出现就刷屏。
是啊,人生本来不容易,上班本来就很疲惫了,下班回来,点喜欢的外卖,追喜欢的综艺,网购喜欢的东西,周末和朋友出去走走……
一个人的日子,没有烦恼,没有责任,没有背叛,没有承担;甚至连独身者最害怕的养老恐惧,都找到了解决方案。我想每个人都看过日本的七个闺蜜,把房子买在一起,抱团养老的那篇文章,把日子过成诗,读起来真的很舒适。
可这种形式,最致命的环节在于,朋友和朋友,之所以可以愉快惬意,并且能够保持礼貌和体面,原因就是朋友之间远远达不到如家人和爱人的亲密深度,关系越紧密,越难驾驭 ;越疏远,越容易自持,然而越容易松开手,谢幕而去。
在人生中,凡是能够升华成深度亲密的人际关系,无论是与父母、与爱人、与孩子还是与朋友,无外乎需要三种条件:付出、时间和痛苦,是的,深度亲密,一种近乎于反人性的扭曲存在,全是我们不喜欢的, 甚至讨厌拒绝的条件。
那么为什么我们还在渴望,甚至从骨子里希望拥有某几段深度亲密关系呢?
法国曾经做过一个民意调查,即使有条件,真正能够心大到混吃等死的人,还是非常罕见的,我们绝大多数人,都需要某种“东西”,才能让自己有活下去的动力。
这个“某种东西”,可以把它想象成金钱,或者等值的房子,车子,名牌包等物质,但物质的段位太低,很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
所以人要有深度亲密的关系,才能够在这个虚无的世界里,心安理得地活下去。
周一,我去看了牙医,被打了麻药,杀死了牙神经,做了针管治疗,塞了一个模拟异体。我早上仅仅喝一杯咖啡,午饭还没吃,从颧骨到下巴,到舌头,整整一天,半张脸都是麻的。
可周一,是每周最忙的一天,我不能停,到了下午四点半,阿姨突然给我打电话,电话接起来,是思迪委屈到天上的声音:“妈妈,今天芭蕾公开课,我要你现在来。”
我关了电脑,开车过去,因为罢工到处都堵成一团,找不到车位,又转了一大圈,在车上的时候,我满心都是愤怒,我是个妈妈,我也是个人,可为什么,不能够体谅我的委屈?
冒着冬雨,我走进芭蕾教室,公开课已经开始了,一堆如我一样四处赶过来的父母。人群中,思迪一眼就看到了我,她的脸一下就笑了,像是一朵小花徐徐地绽放开,瞬间就磨平了我所有的委屈。
我努力翘着脚,举着手机,才能把她们完全不专业,也谈不上什么美感的表演录下来,我完全忘记了我的牙,我的烦恼和疲惫,看着曾经那个软软的小婴儿,变成了亭亭玉立,腰如杨柳的少女,那一刻我真的幸福。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说,你幸福是因为你生了她,你们有不可磨灭的血缘关系,的确,这是一个事实,然而更正确的是,我幸福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我花了我十年的光阴,天天日日耳鬓厮磨地养了她。
在人生中,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成为内心的映射,所以幸福感,取决于我们付出了多少,不是取决于得到多少。
现实生活中,当然存在着,我们理想中的,完全没有痛苦,无需付出,而且电光石火的亲密关系,只可惜,这些都只能轻若浮云的昙花一现。
今天,大多数成年人,尤其是没有伴侣,没有孩子,且经济独立的成年人,总是会和自己的父母关系特别亲,他们会选择和父母住在一起;买房要住在同一个小区;出门旅行,也一定要带着父母,走到哪儿都想着给父母买礼物……
难道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小时候,没有骂过他们,拒绝他们,让他们伤心失望过么?
当然不是的。
在那些为人子女,没有自主行为能力的年龄中,我们别无选择,必须和父母一起面对所有的冲突和挑衅,在一段关系中,只要继续付出,随着时间,松脂就会变成了琥珀,沙砾就会变成了珍珠,炭块就会变成了钻石,造就我们和父母,举世唯一,最深情的关系。
而爱情或者婚姻关系,却是相反的。
每一段爱情的最初都是美好的,甜蜜的,但是短暂的,紧接着就会出现问题、争端和冲突,造成痛苦。
然而在爱情或者婚姻里,我们有足够的能力,也有条件做出选择,是继续承受痛苦,还是离场放弃。
这是一个多么阴险的选择啊,人生如沙漏,从出生就开始倒计时。在人生中,对错都不是重要的,但所有的前功尽弃,才是最无法弥补的损失。
话说到这里,好像是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地。“人到底要不要结婚?”这真的不过是隔靴搔痒的天边浮云。
比起单身、不婚、离婚,我们更需要关注的,却是异化、抑郁、自杀,甚至最近接连爆出来的家暴和PUA,人要多焦虑,才能够被一丝丝的亲密,就如此死死的控制,而人要多彷徨,才能够如此的饥不择食,来之不拒,饕餮到无法控制?
对于世界来说,每个人的人生并不长,沧海一粟,可对于每个人来说,人生却不短,足够让我们尝遍冷暖痛楚,厌倦到心生恐惧。
无论是转移还是躲避,从来都不是一种救赎,活在这个凛冽且薄情的世界中,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忘我放开一切地去爱,即使会有碰撞,即使会痛苦。
再说一次,孤独没有错,但是孤独有毒。你可以不结婚,但不能孤独一辈子。
卢璐:有两个女儿的留法服装硕士、作家,新书《和谁走过万水千山》,正在热卖。行走在东西方文化差异裂痕中间的,优雅女性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