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的时候,给自己买了两张地图:一张世界地图,一张中国地图。现在回想起来,大致有点儿向独立自由的生活宣誓的意味。
第一次一个人背包出门的时候,选择了海边城市,厦门。
即便对于那里的海有些隐隐的期待,却完全不明白自己的脚踏出去究竟是为了什么。内心的另一半也被未知,担心和恐惧所占据,未告知任何人的情况下,硬生生将自己推出了门。心情的自然转换就是从厦门公交车外迎面而来的海的颜色,风带来的花香开始偷偷放晴。
一个人去海边吹风,路过街边的小书店,坐在夕阳下发呆,也经常会生出一种莫名的幻觉:这世上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感受着这样的温度以及这样的不知所措?用力的欢喜并非让人心生愉悦,就像是每个人未必像照片上那一瞬看起来开心一样。沿着海边公路走了很久很久,直到我抬起头看到远处那一朵云被染成了柔和的颜色,波涛汹涌的声音渐渐被夜幕吞噬,周遭寂静起来时,我找到了与这个世界和解的方式。
继续去海边城市,青岛。
前两年在日本京都认识了同济大学的珊姐,她毕业后去了青岛。在我眼中,珊姐很特别,或许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北方女孩:干脆,爽朗,坚强,她身上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气,说不完的话。
我们曾一起骑自行车去京都的稻荷神社,半路被她远远地甩在后面。我们挤入素昧平生的人群,走进空无一人的小山谷,直到登上山顶,俯瞰那夜京都最美的夜景。夜晚的京都并不热闹,或者说热闹了一天的京都只要华灯初上便会摇身变为一名婉约的女子,安静有序,这样的心境我都情不自禁地将它与青岛这座城市联系起来,尽管它们并无关联,却也因为有熟悉的朋友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每次旅行结束,内心就会一步一步退到日子的深处,看见一个孤独,自在而又充满幻想的小女孩。就这样,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去过厦门,青岛,北京,杭州,大理,双廊,丽江。未来我还会去到哪里,无从知晓。
旅途中没来得及见面的朋友,擦肩而过的路人,一期一会的旅人,形影不离的伙伴,每每回想起来似乎都有电影一样的情节在脑海中上演。那些在明信片中郑重写下的心事也只有自己铭记在心。
我很喜欢王家卫的电影《蓝莓之夜》中伊丽莎白的一段台词:Sometimes we depend on other people as a mirror,to define us and tell us who we are.And each reflection makes me like myself a little more.
一个人旅行,去过的地方,孤芳自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