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作文题,《我的爸爸》,《我的妈妈》之类,写过好多遍,时隔多少年后,你可曾记得里面写了什么吗?我就忘了,如同写《我的理想》一般,丝毫记不起来。我们都经历过一个时刻,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见到一个陌生的人,会有很亲切的感觉,似曾相识,是在梦中见到过的,人潜意识里的幻像总在一刻被点醒,就像那些我们曾经忘掉的爸爸妈妈说过的话,仍在不察觉间指导我们的行动,更新我们的认知。
一、不同的思维基准线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导向。
我高二的时候文理分班,班级里的同学数学都是硬伤,满分150,能考到80分以上的都会投以羡慕的眼神,好崇拜的。一般来讲,每次模拟上80分的也就那么六七个人,我们这些上不了的每次争取语、英、政、史的分数就好了,心安理得地不在数学成绩上抱希望。有一次模考,干脆上90的也就一个人,家长会完,爸爸找我聊了一个问题。“你为啥只有52分,不觉得太低了吗?”“爸爸,你看班级里也就一个上80的,题又难,我基础又差,又不是没补习,怎么也上不去啦……”一堆理由陈述完,只见爸爸掐断烟,说:“班里50人,以阵营来看,49个人的A营和1个人的B营对阵,从兵法上讲应该是以多胜少,但明显,一个及格的人存在的意义,就比你们都强一些。鱼子,你有没有想到过,你为什么认为你天然属于A,而不可能属于B呢?那个1为什么不能是你。”
这段话从逻辑的角度出发,告诉了我之前没听过的划分问题,这个就是看问题的基准线。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心和脑成像客观的世界,但结果有两种:一种可以真实反映世界的原貌;另一种,是自己加工过的世界,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形成观点和认知。你从不觉得长到十几岁,自己的认知会有什么问题,理所当然地躺在无奈的挫败中,给所有人讲学不好数学就是没办法啊。如果没人告诉你这种自己的以为是有问题的、可以改变的,那你会一直这么自以为然下去。
有时候,我们没办法选择进步的另一个相面,是因为我们被自己的这种固化思维模式所笼罩,相信我们看到的、不去改变,更可悲的是,我们根本不认为自己已经被固化,已经被僵化的思维模式所控制。
我真的尽了全力了吗?我以为是,但真的没有。数学定义背不全,公式不会用,补习只是假装在很认真的听。数学吕老师在每次宣布成绩的时候,都知道自己根本过不了及格线,那种期待过线更像是买彩票的投机,而侥幸从来都没来过。
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从来不相信我会学好数学,从来也没相信过自己有过这种相信。
思维的基准线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也就不同,我开始去思考,我怎么能背弃B,奔走到A;怎么不去找借口,而去找方法。重新背定义和公式、换一种更用心的方式看解题的方法,像数学成绩好的同学请教,从此,觉得学好数学是和我相关的一件事。高考后,虽然成绩不理想,但觉得自己再不会无限放大自己的弱项和短板,觉得那个是无比可怕的黑洞,有把你能吞噬的恐惧。
二、人生的出口得自己争取,学会为之负责。
大学是在外地,毕业的时候,妈妈总说,回家工作吧,留在外地太远,够不着难过。爸爸当时已经帮我联系好了当地的一个学院教书,知道我想考研,有一些犹豫。独生子女的身上总是带着父母无限的挂念,爸爸600公里车程学校来看我,吃了顿饭,戏笑着说:“考不上可就要回来哈。”我想送他去火车站,自己坐公交走了,“快回,抓紧时间复习去!”
每天2点睡,7点起的日子,结果很讨喜,考取工费,学校每月还给生活费,但我知道,这背后是认真对待每个知识点的踏实态度。妈妈后来回忆说;“接到考上的那个电话那天,是她人生中最开心的一天。”在关键的人生路口,父母总是会留给我守望的家园,至于你要去怎么选,他们从没有强迫。但选什么路,路上怎么走,要通往什么地方,就都该我自己承担,也就是说,要为自己的人生担责任。
每一种选择都有相应的所得和所失,遗憾和美好,但如何最大化过程的价值,懂得投入全部努力去挣扎,那段过程,才有自己的印记,那段人生才是你自己的人生。
三、善良不是只懂换位思考,而是对不同经验本身的尊重。
孩子的人生,有时候会受到家长认知的局限,比如在两者观点不合的时候,家长做派就出来了,“你就要听老子的话,老子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他们很少倾听孩子的心声,更不会以为学习之外的爱好也值得去鼓励。家长有时候更多把孩子的成绩作为自己社会颜面的担当,所以他们总在说邻居家的孩子有多么的争气。个体的差异化、狭隘的对成功的界定概念、平等对孩子沟通,往往被忽视。美育和德育,总是沉淀在学习成绩之下的,它们才是一个孩子精神气质的来源。
功利主义的教育观把孩子当成一个零件加工程序一样,材料堆积,复刻,等到大四出厂,要求成为一个能找到工作的人,满足社会职业化标准,容不得这个零件有一丝的不合规矩。大学毕业后,待社会检验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寻不见自己的个性和爱好,找不到人生的出口,抗打击能力异常脆弱。
一味要求听话的父母,如同老化的电脑一样,时代变了,社会需求变了,他们的操作系统永远不升级,也从没有意识要去升级。当然,新的系统也和他们产生不了交集。《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里》讲:“人的本质是四维的——身体、头脑、心灵、精神。”只有不被思维定式所左右,多方面提升自己与新生事物的能力,才能更加拓宽自己接纳和改变世界的路径。
人和人的沟通,在观念层面,会产生很多的分歧,这些分歧不是单凭换位思考的方式就可以解决,我们不同的经验反应,才是根源。你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生活习俗、文化传承等,都会产生不同的已有大脑经验,当和自己的认知经验相悖的观念和信息出现时,大脑中的脑缘,会自然规避,抗拒。所以尊重对方不同的经验,特别是最亲爱的孩子,很难做到平等的沟通和宽容。
我的父母也是会恪守最基本的原则和品德教育,但得知你有真善美的动机,只是选择和他们不相同的路径来解决的时候,他们不会来干涉,只提出你这样做有可能的后果,做出合理建议,不会简单粗暴替你完成一切。光这一点,就值得我去感恩,那是源于家人最深厚的爱,当然也更明白,你得去为你的坚持承担后果并付代价。
思维基准线的分辨、寻找人生的出口、尊重不同人的经验、学会担责任不抱怨,是从我父母身上学到的可贵认知。三十多年的人生中,也曾遭到困厄,也曾失魂落魄,沮丧到极点。曾经坚强的爸爸妈妈,也正在经历疾病和挫折,但我永远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在所谓的困境中仍然有选择的权力,而这份选择和乐观的态度,会使看起来糟透了的现状,变换为一个过程一个节点,它总会过去,美好的未来还在前方。有了这份相信,才会有人生的意义,这份相信,也就是我的爸爸妈妈一直告诉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