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脑子进水了吧!”放以前,我绝对认为是句骂人的话。可现在,一名权威的水营养专家竟然为别人称他为“脑子进水的人”而沾沾自喜,什么状况?
原来,水约占人体的百分之七十,男性比女性多,年轻的比年长的多。新生儿生命力最为旺盛,体内含水量也最为丰沛,但也基本上不会超过百分之七十五。
而在人体大脑中,含水量高达百分之八十五,缺水状态的大脑不仅不能保持清醒高效的思维状态,还会罹患许多疾病,所以大脑进水是好事,大脑缺水就出大事了。
上网问度娘,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表明,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疾病来自不合格的水。原来俗语讲的病从口入是有道理的,但不单纯因为大家所认为的鱼肉蛋奶面包等固体食物,而更多的源自不合格的饮用水。
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万物生长离不开水的滋润,人类生存同样离不开水的滋养。有人做过极端的实验,只喝水不吃饭可以熬七天甚至更久,不喝水不吃饭只能熬三天。比如《红楼梦》里的焦大,在死人堆里驮出了主子,讨了点水给主子喝,自己喝马尿,这是极端情况下的权宜之计。
工业革命后,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空前的破坏,水也从生命之源变成了万病之源。含氟过高的水,导致孩童发育缓慢、牙齿先天发黄、钙质吸收不良等症状。含盐过高的水,引发老人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甚至脑血栓等病症。含氯过高的水,导致青壮年身心倦怠、胸闷气短、虚胖臃肿、脚汗口臭等不适。
中国古人十分讲究用水,对于水的性状研究得非常透彻。相传,宋朝王安石老年患有痰湿之症,需要三峡中段的水泡茶医治,特意委托苏轼带回,偏偏苏轼忘了,醒时便只好取下峡水充数,想着差别不大。不想,王安石取水冲泡,见茶色浸出慢,皱眉说,水是三峡水,但不是中峡水。
苏轼很吃惊,王安石解释说,三峡水性甘纯活泼,泡茶皆佳,但是,上峡水性太急,失之轻浮,冲茶味浓,下峡水性太缓,失之凝浊,冲茶味淡,只有中峡水中正轻灵,不急不缓,浓淡适宜,泡茶最佳。真是深得水中三昧。
曹雪芹也是品水的大家,四十一回里,贾母携了刘姥姥进了栊翠庵,妙玉捧出老君眉,贾母特意问妙玉是什么水,笑着回说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吃了半盏,觉得不错,递给刘姥姥喝。农家出身的刘姥姥哪里懂这些门道,一口吃尽,还笑着说:“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惹得众人哄笑。
古时候工业不发达,污染较少,雨水洁净,和雪水一起被称为天水,取来烹茶,已是我等俗人望之却步的风雅之举。不想,妙玉邀了钗黛二人喝体己茶,宝玉赶去凑趣,素来清高自许的黛玉以为又是旧年蠲的雨水,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书上记载,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原来,妙玉心中,奉给贾母的茶竟然是吃不得的,世外仙姝的林黛玉也只是大俗人一个,妙玉的孤僻固然可见一斑,她对水质的执着追求也着实让人佩服。
其实,以雪水煎茶一直是唐宋以来文人雅士们的心头好。唐朝诗人陆龟蒙《煮茶》诗中有“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的句子,苏轼文中也曾经记载,“梦文以雪水煮小团茶”。在《红楼梦》二十三回里,宝玉自己在《冬夜即事》诗中写道:“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近代科学证明,自然界中的水只有雨水、雪水为纯软水,古人特意取天水煎茶,是非常高明的。只可惜,现代社会污染严重,黑雪、脏雪、酸雨、臭雨,谁肯去收集,更别说珍藏多年偶尔待客了。
一天八杯水,如果喝的不是健康水,那么除了注入一堆死水,堆积中医所谓湿寒之气,真的没有太多好处。很多人天天喊减肥,其实除了通过运动把脂肪转化成肌肉外,除了少吃高热量食物外,还有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不要让喝进体内的水变成包裹在细胞外壁的死水废水。
曾经有人在节目中一次性灌入大量水,不但没有清理肠胃,反而一命呜呼。也曾经有人效法王安石,取用优质水煎服中药,结果大大提升中药效用。
好水似药,坏水似毒。要想拥有健康,就从手边的一杯水开始吧。有条件的,取桶装水烧沸饮用。最好不喝饮水机的水,一来,饮水机通常只能烧到九十度,并不能烧沸;二来,饮水机如果常年不清洗,很容易滋生细菌甚至霉菌。条件更好的,取优质水源地的山泉水、矿泉水、冰川水做饭炖汤烹茶。今天,你喝对了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