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你都是如何处理的呢?当你被老师告知孩子上课总是迟到时,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相信很多家长可能一上来就对孩子说:“你怎么回事,总是上课迟到,你下课都干嘛去了?”我们习惯性地在出问题之后寻找责任人,探寻问题发生的原因,通过指责、惩罚或者羞辱来让这个人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希望以此让他记住,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可事实是这样吗?
想想当你小的时候,做错事情被父母追问时,你的想法和感受是什么样的?会不会觉得不服气,认为不就一个小事情么,父母至于这么生气吗?甚至还可能产生抵触情绪。下次遇到类似问题时,你可能会选择撒谎,或者直接不告诉父母。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父母会抱怨孩子长大后什么都不愿意给他们说的原因。试想如果说的结果是挨批评,谁还愿意说,还不如自己去承担后果。
对问题进行责备和惩罚,是让孩子为过去的错误付出代价,而关注于解决方案则是教给孩子如何面对未来,如何承担责任,如何让事情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关注于解决方案具体要怎么做呢?
第一步,确定问题所在。确定问题所在就是发现问题是什么,即使一时找不到解决方案,也不要急着去责备孩子。
第二步,发现问题后,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寻找解决办法。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对孩子提出的方法不批判。
第三步,选择一个对所有人都可行的解决办法。解决办法需要符合3R1H的原则,即相关、尊重、合理和有帮助。相关是指办法必须与行为是相关的。尊重是指办法不能包含对任何人的责难,应该被和善而坚定地执行,即尊重彼此和环境的需要。合理是指不能借题发挥,在孩子和家长的角度来看都是合理的。比如,开头提到的例子,针对孩子上课迟到的问题,家长提出的解决方法是让孩子下课后在教室里活动,不出去,在父母眼里这种方法可能是合理的,但在孩子看来可能就是一种变相的惩罚,也不是合理的解决办法。有帮助是指帮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对事情进展和孩子成长是有帮助的,而不是让孩子付出代价。根据以上4个原则,对头脑风暴出来的方案逐一进行讨论,最终确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
第四步,试行一个星期。任何方案只有被实践了,才能知道是否有用,如果一直不付诸行动,那只会是纸上谈兵,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因此,在方案确定后,家长和孩子要相互监督,共同执行起来。
第五步,一星期后对试行的方案进行评估。我们不能期望一个解决方案能够彻底解决问题,当方案有效果时就继续执行,如果没有效果,那就再重新开始,和孩子寻找其他有效的解决方案。
先处理情绪,再关注解决问题。在我们解决问题时,首先要确保我们处于理性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就事论事,分析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给孩子练习解决问题技能的机会,并采用问启发式问题,这对提高孩子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