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啊,永远的幸福不存在啊

  永远的幸福什么的,或许根本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但是,那双温柔的眼睛,向我们诉说着。在人的一生中,散落着无数一瞬间的幸福和感动。或许那就像白天到来就会消失的星光一样,梦幻般的东西。但是那小小的星光,仍旧会在我们心中持续照耀下去。然后,等到黑暗消失,天空晴朗,悲哀的事情全都被净化,那个无边无尽、清澈美丽的世界,终究会出现在我们眼前的。

                                                                                                ——《文学少女》野村美月

  上期《心流》说到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一种心流体验,就是当你特别专注地做一件目标明确而又有挑战的事情,而你的能力恰好能接住这个挑战时,你可能会进入的一种状态。它的特征是你做这件事的时候会忘记自己,忘记时间的流逝,你能体察到所有相关的信息,不管工作多复杂你都毫不费力,而且有强烈的愉悦感。

米哈里(心流作者)这样概括心流的成因和特征。

  第一注意力。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

  第二,有一个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那目标是什么不要紧,只要将注意力集中于此目标。

  第三,有即时的回馈。

  第四,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忘却和屏蔽。

  第五,达到了忘我的状态。

   体会心流,要做什么呢。

   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心流的情况如图所示(毕竟是美国人,不一定符合中国情况)

  电影和电视(如今的碎片化短视频)的心流体验不同原因在于,就算是用电视看电影,但乐趣却完全不同,那是因为主动找电影看的人,和觉得没事做看个电影解解闷本身就是两码事。

  根据此图,也能够得出一定的结论,这个结论就很符合大部分人的愿望了。

最容易获得心流的事,是有喜欢的工作,去想去的地方,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和喜欢的人在一起。

Ps:家庭里生活获得心流的方式是沟通和理解,与共享之事。

  结婚不是获得了永远的幸福,没有什么幸福是一劳永逸的,结婚是获得了永远不断创造小幸福的机会,不创造,不经营的话,很容易就会出现危机。

  那么如何在需要挑战的事情,工作学习,和主动休闲上,进入心流状态呢。

  如图所示,横轴代表能力高低,纵轴代表挑战大小。根据能力和挑战的程度,我们可以将所有活动分为八大类,对应图上的八个区域。如果难度太高,首先是担心,再高会产生焦虑;如果挑战太容易,就会松懈,不提高难度一旦习惯了,就会感到无趣;若挑战难度低、个人能力也不足,那就是条咸鱼了,啊不是,会感到淡漠。

  只有高难度挑战与卓越的能力相互配合,个人的全心投入才可能触发心流,所谓“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技能与挑战相互促进,逐渐走向游刃有余的佳境。

  电视因为享受门槛低,属于低技能低挑战的状态,看得越久越会觉得无趣,短视频同理。

  而看书学习则是相反的体验。

  心流有助于个人成长,假设处于图中的“觉醒”状态,也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当你“觉醒”时,心念会变得专一、主动而投入,但还不算十分坚强、振奋或掌控一切,这个时候,就要学习新技巧,提高能力水平,从而进入心流。如果处于“掌控”的状态,同样也能获得快乐、坚强、满足的感受,但仍缺少全神贯注、全心投入及办理要事的感觉。那么,就该提高挑战的难度,进入心流状态。

  PS:能享受极限运动的人,之所以欲罢不能,可能就是因为极限运动处于觉醒,心流,掌控之间的反复横跳。并不是他们认为没有危险,而是以他们的能力,他们有信心能控制危险。

  这跟打篮球出手时预感到的球进,打游戏时对敌人的致命一击,解出数学题的畅快,能得到恋人的即时回馈,等等,都是得到心流的体验。

  心流体验能帮助你发展高超技巧,并向高难度任务挑战。不论做什么事,若能一面乐在其中、一面不断成长,就是最理想的状况。

  然而不幸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一般说来,在无趣或淡漠状态时,人们多半难以进入心流境界。我们宁可用现成的电影情节或其他娱乐来填充脑袋,或者因自觉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甘愿沉沦于药物、酒精等松弛剂,以此自我麻痹。要想获得极致的体验与感受,必须投入大量精力,然而我们却常因意愿或能力不足,不愿踏出第一步。

  但踏出第一步的时候,也要记得这是根据你自己的第一步,而不是他人的期望。要学会自得其乐。

  马斯洛从研究中得出结论:充实的巅峰体验来自成长的过程,其中又牵涉自我与环境的配合。他将这种现象称为“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一致,或“我想要”及“我必须”之间的协调。唯有如此,“你才能自由自在、快快乐乐、全心全意地拥抱自己的志向。你的命运就是自己的选择及意愿”。

  保持野心,是对自我和幸福的野心,而不是人类所常说的钱财与地位。

  地位不重要,重要是你的走位。

  要想走位风骚,就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不要太执着于走出舒适区,舒适区是什么,是由你内心的向往与当下的能力所决定的,而不是社会的固有标准。

  人生就像游戏的话,你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游戏,要有匹配自己游戏难度的挑战。

  毕竟,玩游戏可是最有心流感的活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