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给文章的 回信

我一直觉得,文章和文章之间,是有关系的。


不是排列组合那种关系,而是像彼此在写信。你写下一段话,是因为你读过什么,被触动过什么,或是无法忘记什么。就像今天我坐在桌前,想写点什么,不是因为突然“有了灵感”,而是因为脑子里有一句古人的话在回响:“为赋新词强说愁。”


为什么要“强说愁”?小时候我不懂,只觉得这句文艺、有气质,是作文开头的好材料。现在我隐隐明白了,那是一种写作者的挣扎。就像我们写作文时,明明没那么愁,却非要装得忧国忧民;明明只是个普通下午,却要写得像大江东去。这不是虚伪,而是想成为作家的我们,努力模仿世界的模样。


但我们错了吗?也不尽然。“强说愁”是一种练习,练习完了,才可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句子。


我见过太多“像”的文章:像鲁迅,像余华,像某个作文网的范文,像得分高的作文。可我很少见到一篇“像自己”的文章。因为写成自己,太难。要有情感,有观察,有冲动,更要有一点点——不怕出丑的勇气。


写作是件孤独的事,它不是一群人举着旗帜奔跑,而是一个人蹲下来,把心翻过来看。可偏偏,在这个数据汹涌的时代,我们变得越来越不孤独,也越来越不敢孤独。


你看,AI写作横空出世,它读了几乎所有的文章,写出来的句子比我们工整,比我们成熟,甚至比我们更“懂我们”。那它算不算作家?


我不急着回答。但我愿意问一句:它的文字会让你落泪吗?它会因为一句写得不好的句子而半夜失眠吗?


AI不会,它没有“后悔”这种事。但我会。


我写过很多让我后悔的句子:造作、空洞、刻意、模仿过头。但也正是这些失败的句子,才慢慢带我走到了真正的表达——那种不为了谁,只为了“说出来”的写。


所以啊,文章写给文章,是一次回应,也是一种修行。


你今天写下的句子,也许是在回应十年前你读过的一篇文章;你写下的这段话,也许十年后,会被另一个人写进一篇新的文字里。你不知道那是谁,但你知道,这一切并不会白费。


有人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喜欢这句话,因为它承认了“偶得”的那一刻不是安排好的,是突然照进心里的光,是你对某句话、某个瞬间的深刻回响。而这样的回响,也许就是文章之于文章最动人的地方。


是啊,我们一直在写信。从孔子到鲁迅,从海子到你我。文字是一代代人的手稿,写在时间的信封里,然后悄悄地——寄出去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