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及设计思路】
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是“叩问月亮”,两篇精读课文分别是李白杜甫咏月诗三首和苏轼咏月诗文,“比较·探究”课文有王维的《鸟鸣涧》及其他与月亮有关的诗文。研读这些诗作,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我觉得可以把《月下独酌》《月夜》《竹里馆》整合在一起,做语用型加跳板型群文教学尝试。
从题材来看,这三首诗歌同样写“月”,所叙之事都与月亮有关。李白在月下独自一人喝酒歌舞、自我排遣,杜甫在月夜中想念妻子、期盼团圆,王维在明月中独自弹琴长啸、自娱自乐。从抒情角度来说,三首诗歌中都有“独”字透露作者的情感。“独酌无相亲”“闺中只独看”“独坐幽篁里”,可以说都与孤独有关。就作家风格而论,《月下独酌》《月夜》《竹里馆》分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王维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整合起来研读,能窥视一点唐诗的风貌:贯通了宇宙元气、跨越了时空距离、蓬勃着生命力量,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想象,是打通诗人与天地精神的桥梁之一。孙绍振先生说,文学想象就是让客观对象的形态性质发生变异,使之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异,有了这种变异,感情就渗透进去了。
《月下独酌》中,李白通过想象,赋予月亮、影子以人的情感和形态,来表现自己的孤独。“独酌无相亲”一句,直白地抒写孤独:一个人独自喝酒,没有人陪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诗人的想象中,月亮和影子的性质发生了变异,不再是客观的没有生命的事物,而成为有情感的对象,可以和诗人相伴共饮。有了这样的想象,诗人的孤独之感得以充分体现,甚至超越了“形影相吊”的境况。“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诗中场景似乎热闹、欢乐,“花”“春”“月”构成的意境华丽而唯美,而孤独在这华美盛放中愈发鲜明。“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句中,前一句是想象,是由静到动的变异。后一句是客观事实,两者相对应,可见月亮、影子和诗人达到了心灵默契的程度。李白的孤独是华丽的孤独,是放达的孤独,是与宇宙生命贯通的孤独。这种孤独是个体生命自我完成中的一种独特形态。
《月夜》中,杜甫放飞想象,让时空发生逆转来表现自己孤独的思念。“闺中只独看”,诗人想象中妻子的“独看”,确切的说是诗人自己的“独看”。“只”字意为只能,今夜的明月,妻子只能独自观看,那曾经相伴相随共赏明月的岁月已成追忆。写出来的是“独看”,没写出的是“共赏”。“只”字还包含形单影只的意味,孤独的形象初步显露出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不谙世事的小孩子的“未解”,可见在作者的想象中妻子的思念和牵挂不仅系于心,而且形于色发于声,连孩子都感知到了,更衬托出妻子“忆”得凄苦与深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如果说李白笔下的月色是华丽唯美的,那么杜甫眼中的月光就是湿冷清寒的。沐着这月光凝望邀思的妻子,在漫长的月夜里更加孤寂。明月千里寄相思,这样的夜里,有多少分离之人思亲,又有多少背井之人怀乡?生逢乱世,民生维艰。“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什么时候才能相聚啊?到那时,因久别重圆而欢喜的泪水有多汹涌,今夜因思念和挂牵的眼泪就有恣肆。杜甫的孤独是跨越了时空阻隔去思念的孤独,是呼唤和平渴盼团圆的孤独。
《竹里馆》中,王维笔下的明月发生了功能上的变异,不仅是照亮黑暗的天体,而具有了辉映人格品性的功能。诗人用“幽篁”来造境,凸显自我品质气节如竹子一般高直不俗。加上“长啸”,自然让人想到“竹林七贤”中率性超脱的阮籍。在这样幽静的环境中,没有世俗喧嚣,也无人相知,只有澄澈明净的月亮来相映照。王维的孤独,是惬意的孤独,是自我坚守的孤独,是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孤独。
心寄苍穹唯想象。想象,让诗人的孤独精彩绽放;想象,让唐诗呈现出贯通宇宙的生命气象。作家胡晓明说,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唐诗里有一种有天有地、贯通宇宙的元气之美;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要让我们的民族在千年长途的风霜满面中有少年精神,在朝九晚五的风尘仆仆中有做梦的机会,就让我们的下一代多读唐诗吧。
【教学设计】
课堂类型
语用型+跳板型
教学目标
1.比较三首诗歌言语形式和抒发情感的异同,进而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想象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学会运用想象抒发情感。
3.感受唐诗的博大与力量,进而品读更多的唐诗。
教学思路
大致上分为三个教学板块:朗读诗歌、感知异同—比异求同、学用手法—感受情怀,迁移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歌中唱道:月亮代表我的心。古往今来,浩瀚夜空中或圆或缺的月亮,引发了人们无限的情思。诗人常常望月咏怀,神驰万里。今天我们来学习三位大名鼎鼎的唐代诗人的咏月诗作—李白的《月下独酌》、杜甫的《月夜》、王维的《竹里馆》。
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三首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选择你最有感觉的一首,试着读出滋味来。
朗读展示、评价。
3.男女生分读三首诗。想一想:同样是写月亮的唐代诗歌,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可以从语言形式、抒写内容、表达情感等方面来说。
预设:
相同之处:都是五言诗;都有“独”字,都和孤独寂寞有关;都是借月亮抒发诗人的独特感悟、感受、情感。
不同之处:
体裁不同。《月下独酌》是古体诗,《月夜》是律诗,《竹里馆》是绝句;内容不同。《月下独酌》写诗人与月亮、影子共饮同欢,《月夜》写诗人在月夜思念妻子,《竹里馆》写诗人在月下弹琴长啸;
情感不同。《月下独酌》侧重抒发孤独寂寞之情,《月夜》更多是抒写对妻子家人的思念,《竹里馆》表现的是惬意自适、自得其乐之感。
4.“月下独酌”这个标题,有形象有事件。请给《月夜》《竹里馆》拟写类似的标题。
示例:月夜独看;望月思亲;月夜邀思……
月下独坐;长啸月林;明月照我心;一轮明月驻我心……
三、再读诗歌,体悟手法
1.这三首诗都有“独”字,都抒发了孤寂之情,你觉得谁最孤独呢?为什么?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
预设:李白最孤独。他要邀请月亮和影子来对饮同乐,可见他没有可以交流的朋友。“无相亲”直接抒发孤独之情。“暂伴”可以看出和月亮影子的相伴也是短暂的,可见其孤独。
杜甫最孤独。从课下注释可以看到,杜甫身处安史之乱,在投奔唐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囚禁在长安。这时候他的妻儿都在鄜州。李白是没有朋友的孤独,杜甫是遭遇战乱、远离家人的孤独。骨肉分离的孤独更孤独。从首联可以看出诗人与家人的空间间隔,而且因为战乱不知道何时能团圆。从颈联可以看到诗人“独看”时间之长,从尾联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独看”之凄苦、对团圆之渴盼。《月夜》通篇运用想象,从思念的对方写起,采用的是独特的对写手法。
王维最孤独。杜甫笔下都是静态的画面,而王维诗中有动作描写,诗人用弹琴、长啸来排遣孤独,可见其孤独之深。“幽篁”“人不知”等词句更写出了孤独。但从诗中也可以读出诗人挺享受这种寂静和孤独。
2.为了抒发感情,三位诗人都运用了想象这种写作手法。孙绍振先生说,
(屏显)
文学想象就是让客观对象的形态、性质、功能等发生变异,使之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异,有了这种变异,感情就渗透进去了。
请你结合三首诗歌,说一说月亮在诗人笔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异,产生了怎样的效果?你学过的诗歌还有哪些诗句运用了此类想象?
预设:《月下独酌》中,李白通过想象,赋予月亮、影子以人的情感和形态,来表现自己的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诗人笔下,月亮的性质发生了变异,不再是客观的没有生命的事物,而成为有情感的生命。这样写更衬托出诗人的孤独。《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也运用了此类想象。
《月夜》中,杜甫在长安独自望月,却想象出妻子望月思念自己的画面。想象让时空不再有阻隔,亲人如在眼前。这样写更能凸显诗人的思念之深、离乱之痛。《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也有此类想象。
《竹里馆》中,王维笔下的明月发生了功能上的变异,不仅是照亮黑暗的天体,而具有了辉映人格品性的功能。苏轼《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中有“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以明澈如镜的江月象征友人为人高洁耿介,想象奇特贴切。
(屏显)
想象,化无情为有情
想象,跨越时空距离
想象,融物我于一体
记叙因想象而传神;描写因想象而精彩;抒情因想象而生动……如果我们把对生活的感受比作金子,不管生活多么美,如果没有想象,也只不过是一座沉睡的金矿,而这想象就是神奇的点金术,让我们把对生活的感受幻化成文学艺术。
3.改写《竹里馆》,让诗中的想象更具画面感。
(屏显)
明月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来相照。
预设:明月心澄澈,脉脉来相照;
明月澄如镜,彼此相辉照。
……
四、悟读诗歌,亲近唐诗
共读对唐诗的鉴赏评价:
(屏显)
唐诗给我们最大的感觉就是空间和时间的扩大。在唐诗中,每一个生命都是在最大的孤独里面实现了自我完成。--蒋勋
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唐诗里有一种有天有地、贯通宇宙的元气之美。--胡晓明
诗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不死的心灵。--叶嘉莹
结语: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在唐诗的世界里,诗人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古今,与天地精神独往来。让我们走近唐诗,为生活注入更多的美与力量吧。推荐阅读:《蒋勋说唐诗》《经典诗歌里的生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