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句话搁在1644年,再恰当不过。
公元1644年,甲申年,也是猴年
这年,平常—百姓依旧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年,诡异——“皇帝轮流做,明年来我家”何必等到明年,就今年!
于是乎,这年四个年号、四个皇帝被刻入历史:明崇祯十七年(朱由检)、清顺治元年(爱新觉罗.福临)、大顺永昌元年(闯王李自成)、大西天命元年(张献忠);同时,北京的紫禁城中三位皇帝,轮流登上皇帝宝座,真是你我唱罢我登场!
短短一年,发生的这些惊心动魄事件,串联成一个翻天覆地的1644。
君非亡国之君,臣为亡国之臣
1644年,崇祯17年,明朝统治中原的第276年。
276岁,大明王朝垂垂老矣,再也拖不动这滚滚年轮,即便是崇祯帝殚精竭虑、日夜勤政也无法扭转乾坤,守住老祖宗开创的这篇基业。
明王朝走到今天几乎被历史抛弃的地步,非一日所致。天启七年,时年18岁还是信王的朱由检从哥哥手中借过权利棒后,面对满目疮疤的明王朝,彻夜阅览公文、平反冤狱、智杀魏忠贤打击阉党,让人看到明中兴的希望。
其努力程度是明王朝为君者中少有的,在自己的工作时间分配上与前面那些不理朝政、喜爱炼丹、玩木匠活的几位帝王来说的确是为优秀的守城之主。若是生在明前中期继位,他这个皇帝或许做的是顺风顺水,可惜生不逢时。
明王朝已经是内忧外患、矛盾重重,需要的不仅仅是守城之主,还要有外抗后金,内平农民起义的能力。事实证明,这方面的能力崇祯帝是欠缺的。他的性格使其很难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执政期间前后多次更换臣僚,杀袁崇焕断了自己一条手臂。在重大决策,像是否和李自成的军队议和、是否南迁或让太子先去南京保留实力等事情上,其优柔寡断、瞻前顾后则错失了自救的机会。
观其手下臣僚,抡起内讧我认为明朝的臣子多数都是高手,若是对外则是能躲就躲。国家危亡旦夕,前军将士急需粮饷。崇祯帝让这些大臣那点银子出来,为了保国其实也为报他们自己,结果都在哭穷。待到李自成进京后,却为保命大把大把的银子往上送。提议南迁时,陈演为首的大臣则是满口仁义道德。也难怪崇祯帝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同时,如此勤政的帝王,老天爷究竟是没能予以恻隐之心。自崇祯称帝起,天灾不断、瘟疫时常爆发,老百姓食不果腹,甚至有吃观音土充饥的骇闻,哪怕是皇帝下“罪己诏”都没能感动上苍,继续给这位未老白头的皇帝火上浇油。
或许明朝真的是被历史抛弃,以哀叹的方式退出舞台了。
往往一个朝代的衰落,随之为一个朝代的兴起,这刻,历史选择了闯王!
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这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欢呼,不纳粮,才有饭吃,才不会饿肚子。只要给饭吃,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一句简单的感召口号,四面八方的人加入,一个曾经的牧羊童扛起其百万队伍的大旗。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要和紫禁城里的朱由检一争高下。
称帝后的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渡过黄河,乘胜进京意图直捣黄龙,城内的崇祯帝一面急招守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勤王,一面召集群臣讨论御敌之策,结果商量出来的“议和”之策不了了之。闯王那边的军队已经攻破京城,确切的说不是攻破,明臣开门迎降。
走投无路的崇祯帝留下:“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后自缢殉国。
紫禁城,又成了李自成的天下!
和朱元璋同样穷苦出身的李自成,能否建立一个传承百年的大顺王朝呢?尚且不知,这要看以闯王为首的这些领导人接下来怎么做?
到了北京后,农民军内部的一些弱点开始显现出来,像刘宗敏对那些投降的明朝旧臣进行拷到勒索弄得人心惶惶。个人认为这样的做法对于巩固新生政权有害无益。李自成本人多疑心加重,听信牛金星的谗言,杀害军师李岩导致离心离德。加上吴三桂和清军联合夹击,过了一把皇帝隐的李自成最终被赶下龙椅,也遗憾的退出舞台。
历史选择了真正的主宰者——满清入关
随着崇祯帝殉国、李自成进京又离京,历经风雨的北京城又迎来新的主人,不过是满人—爱新觉罗.福临
1644年4月,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前,大顺军、吴三桂的军队、多尔衮的清军三支大军汇集,谁赢谁就是天下之主,可谓一战定雌雄。
多尔衮的军队本是吴三桂请来的援军,不过多尔衮可不想当援军,他要坐收渔翁之利,于是最先开战的是吴军和大顺军,待两军厮杀到筋疲力尽时,老天爷又来兴风作浪,狂风大起,对大顺军十分不利,狡猾观战的多尔衮趁机精兵直冲大顺军,取得胜利。
山海关大战后,清军趁机进京,进而夺取了全国政权。
1644年10月,顺治帝在武英殿上宣告“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惊天动地的1644,终究选择了满清为天下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