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年11月9日上午
地点:上海黄浦区曹光彪小学
在跟步根海老师约定去听这堂课时,他说将要教学一篇难教的课文,当时还不明就里。到了现场,才知道,这堂课要教学人文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中的《赤壁之战》,全文如下:
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
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可是要渡过大江,非坐船不可。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他只等兵士练好了在水上打仗的本领,就下令渡江。
周瑜手下有一员老将,叫黄盖。他对周瑜说:“曹军号称八十万,我军才三万,相差太远了。跟他们长期相持下去,对我们没有好处。我看他们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把船连在一起,只要用火攻,他们想逃也逃不了。”
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样打,还得想个计策。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
黄盖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东吴兵少,抵挡不住八十万大军。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他愿意脱离东吴,带兵士和粮草,投降曹操。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
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曹操正在船头迎风眺望,忽然有个兵上报告说:“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直向北岸驶来,不一会儿已经来到江心,船头的大旗上分明写着一个“黄”字。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不错,趁着东南风来的正是黄盖的船,一共二十条,都用幔子遮着,里面不是兵立,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磺。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大船后面。
黄盖的船把帆扬足,快得像离弦的箭。周瑜带着兵船跟在后面。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
黄盖的船离曹操的船队不到二里了,黄盖叫兵士把二十船芦苇一齐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这二十条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曹操的船队。曹操的战船被铁索连着,没法散开,一下子都着了火。火又蹿上岸去,岸上的兵营也烧了起来。
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岸。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曹操坐小船逃上江岸,忽听得背后鼓声震天,周瑜的兵追来了。曹操见手下的兵将丢盔弃甲,无心应战,只得带了他们从华容道逃跑。
《赤壁之战》是大家很熟悉的课文了,一个故事。对语文来说而言,要上一堂以故事为文本的语文课,最好遇到一个学生相对陌生的故事,这样,仅帮助学生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就能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可是《赤壁之战》,女生中的知晓率也许会低一点,绝大部分男生怕是早已熟知,他们了解到的故事的细节,恐怕比课文更加详尽。这就使得老师在备课时常常感觉没有方向。课要上课文还是要讲解,怎么讲?老师们容易落入窠臼,找不到打开思路的方法。那么,步老师打开的,是哪一种思路呢?
如我们所料,上课铃声响过以后,“没有读过这篇课文之前,同学们对‘赤壁之战’了解多少?”步老师的第一个问题话音刚落,课堂上就议论声响成一片。等到议论暂歇,步老师再问:“我们读过标题以后,会怎么想?”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问题会不会难了点?但,曹光彪小学的学生很厉害,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道:这是一个经过改编的故事,没有完整地讲完赤壁之战的故事,所以,建议标题可以改一改。“如果要改,怎么改?”一个反应极快的男孩当即回到《赤壁之战节选》。显然,这不是一个让步老师满意的修改,他继续启发:“大家都知道平型关大战是抗日战争中的一次战役,如果我们要写一篇平型关大战的文章,可不可以标题就叫‘抗日战争’呢?”孩子们领会得真好,很快。“黄盖的计谋”“火攻曹军”“曹军大败”“曹操受骗”“以少胜多”等等比“赤壁之战”更为恰当的题目被孩子们喊了出来——这个教学环节,是这堂课的第一个亮点,通过带领同学们破解课文的题目,让他们体会到文章和题目相得益彰的重要性。这种体会,不仅仅能帮助他们理解文本,更能帮助他们思考,写作时如何破题。
我不由得想起来,向步根海老师多次讨教语文教学的秘笈,虽说不同的文本有各自的教学法,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是他强调要落实到每一堂语文课上的。且让我们仔细聆听,接下来的《赤壁之战》教学中,他是怎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的。
“一个故事的第一步,应该写什么?”
“什么时候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也就是故事的起因。”
步老师回身在黑板上写了“背景”二字后,告诉学生:“你们说的起因,也没有错。那么,课文中有哪些语句是将故事的背景的?”
很快有学生回答:第一小节。
“真的只有第一小节吗?想好了再告诉我。”
孩子们当然听懂了步老师的画外音,一阵念念有词后,大家几乎异口同声道:“课文的第一、第二小节。”
步老师很满意学生的回答,提示学生,故事背景其实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讲,一是从东吴的角度,一个是从曹操的角度。就在同学们表示认可的时候,“那么,主动方是谁呢?”在要求学生齐声朗读了课文中曹军大兵压境的语句后,步老师要求学生做一个练习。
练习一:围绕“什么时候曹军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做了什么”写一句话,简单一点没有问题,但要把重要的内容写出来。
在这里安排这个练习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学生抄一遍课文上的句子,而是训练学生前后联系着阅读文本的能力。果然,不少学生明明知道课文的第一第二小节都是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可他们在完成练习时,习惯性地忘记了第二小节。步老师强调了在思考故事的背景时决不能忘记将第二小节、要第一第二小节联系起来思考以后,再黑板上展示练习二的要求:
练习二:将第一、第二小节的内容调整后,用“如果……就……但是……于是……”关联词将故事的背景写出来。
这是整堂课的第二个亮点,通过关联词教学生讲逻辑,讲逻辑就是教会学生思维方式,进一步提醒学会,阅读文本要联系上下文。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短,这就要求老师在系统训练学生的过程中反复提醒他们一种阅读策略,就是要联系上下文。
故事的背景交代清楚以后,教学进入到故事的具体情节中。也许,步老师觉得“火攻”这一计策同学们完全有能力理解,就将重点放在了“黄盖诈降”上。
练习三:写出诈降计谋的具体内容,要概括,不要写的过于复杂。
这里的教学难点是,怎么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东南风”的用意。由于在前面的练习中,步老师强调了关联词的作用,同学们在课文的第七小节中注意到了“不是……不是……而是……”的句式,自然也就罢注意力集中到了“芦苇”一次以及逗号后面的火硝和硫磺,芦苇、火硝和硫磺激发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地阅读,他们很容易就找到了第九小节中的关键词:东南风。
至此,《赤壁之战》的教学目的已经达成,“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课文中表达故事结局的句子,不用老师说明,同学们也都掌握了。
步老师采用破题的办法,教学生怎么读故事,亦即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读以便解决问题,一边读调整文本,这是一种阅读策略,更是一种思想方法,而通过带领学生读故事让他们掌握思想方法,尤其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步老师始终在做一件事,就是顺着学生懂的方向点到他们不懂的地方,比如,破题环节,就是引导学生体会到原来课文的题目大了,让他们重新为课文起标题的方法,不仅教会了学生怎么读,也与怎么写联系了起来。
步老师的秘诀:
这堂课,步老师的秘诀体现在两道作业题里。
一、假如选择“黄盖献计”作为课文的标题,完成作业:面对敌兵压境的危急行驶,黄盖献计两条,是哪两条?诈降的意义是什么?火攻的依据是什么?
二、假如选择《曹军败北(败北一词,要求学生回家查字典理解)》作为课文的标题,完成作业:强大的曹军之所以败给东吴军,主要原因是什么?至少写出两条。
仔细揣摩步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我们发现,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将充分体现学生对《赤壁之战》这篇课文的掌握程度,以便老师在下一堂课里给学生拾遗补缺。
步老师的课后说明:
老师在进入到课文语言、对语言有所感悟后,要带领学生调整、补充、转换课文语言,从而达到通过一堂语文课积累点什么的目的。积累什么?积累相关知识,积累与文本相关的语言知识,积累语感。然后,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转化为他们自己的表达(三次练习)。这是必要的与思维相关的学习经历,是语文课上所必须的思维活动。
帮助学生上下文联系起来阅读,引导他们形成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产生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语文教学的目的。
文本在变,但语文教学的核心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