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散散木 寸铁学号:318
第一次接触影评是在多年前的《南方周末》上,隔着遥远的铅印字体,当时觉得影评人是一个很神秘的身份,一定是娱乐圈文化圈大咖,电影拍摄时说不定就在导演旁边参观,或者就是那个黑眼圈蓬头发奋笔写稿的编剧本人吧。
听了寸铁写手培训营的影评课,才发现原来现在影评人对身份没有任何要求,只需要写得够有趣、有内容、打动人就可以了。主讲人焱公子说他自己就是一个理工背景的人,但他文章写得好,功力深厚,所以可以在短时间成功兼任了影评人的身份。
焱公子分享了一个新手速成套路,就跟申论的议论文一样。但无论影评还是什么别的题材,套路都只是一个梯子,一个工具,真正能打动人的作品,还是需要回归到内容本身上来。所谓套路再深,也要回归本真。
套路可以深
在影评课里,焱公子将新手的影评框架解读为总分总,破题立论,然后三个论点围绕论点叙述,最后总结以及呼应开头。
这不就是中学的议论文框架吗?
其实,这么经典的模型,之所以历来被多次运用,正说明其中的可取之处。
首先,总分总的形式,比较容易清晰而又丰富地阐述一个观点,破题立论,让人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要传达的思想上,分论点的时候就抓住读者的思维延伸开去,三个论点,太多了记不住,太少了显得单薄立不起来。最后总结升华,加深印象,提升观点,并且让读者重复记忆。完美。
再者,人性是懒惰的,当一种东西超出一个人的经验范围,他为了最快地做出判断,通常只接受自己思维惯性范围内的。所以在总分总的模式下,读者比较容易能将注意力集中在你说的事情上,而不是开始想:这人怎么思维这么发散,说了一点又马上跳开说别的,跟不上思路啊。
本来我应该按套路写够三个论点来支撑这个三段论的合理性的,但是实在想不出来其他的点,就此结案陈词:总分总的三段论,是有其合理性的,用着也无需觉得老套。
而你也看到了,如果实在不想写三段论,灵活地写,也未为不可。毕竟,要为需要表达而写,不要为套路而写。
回归本真
其实焱公子的课中,除了简单实用的实战套路外,还提到了更重要的东西,就是影评中真正打动人的东西。
这就是思路,或者说是立意。
在课程中,焱公子列举了七大电影元素,每种元素都可以有几个点展开,作为影评的思路。这些元素只是一个角度的选择,影评的真正内核就在这个角度中,你看到了什么。比如一个电影的价值观、现实意义,比如剧本的整体逻辑。写的时候选最打动你的那些点来入手,因为能打动你的,你才会更投入却写,也才最大可能地打动别人。
当然,套路易学,立意难精。所幸最好用的工具寸铁已经交付给我们了,至于打动人的部分,就只能从自己笔下找了。
不用再想着钻进片场了,影评人,就从打开一篇新文档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