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7 周五
一、带小王上街赶集,他是从街头买到街尾,看到啥就要买啥,蛋糕店橱柜给他发现了甜甜圈,超市里买了棒棒糖和一个眼睛形状的软糖,零食店买了酸奶棒,药店里都让他挖掘到喝的金银花露,街边小摊上的棉花糖,还有给一只喜欢的狗狗买火腿肠时,给自己买的两根辣条最后也落入他的口中,我吃一口他还跟我闹情绪啦,有时候这个友谊的小船为了口吃的说翻就翻。
二、直接切入高潮,来说说小王被揍的事,晚上饭摆上桌,小王和我由于下午就一直在吃东西,所以晚饭做好我们都饱着就没吃,小王跑去玩具区域拿来一把羽毛球拍,拿到爷爷跟前把爷爷筷子打掉了,我马上跟拎小鸡崽一样把他拎过来,拿起羽毛球拍打了他的左右手掌心,既然挨揍了,那就索性最近几天的不友好行为一块给他安排一下,接着我拿球拍底部戳他几下,我说你不就是这样手里拿着筷子也好,棍子也罢就戳爷爷奶奶了嘛,我也戳戳你疼不疼?他哭,但是这次他没像之前那种跟他玩闹,马上找爷爷奶奶告状,要他们撑腰,他一直在我面前站着哭,伸手要我抱,我迟疑了一下就叫他把羽毛球拍拿回原处放好,我再抱他,他马上听话照做,放好羽毛球拍就来我怀里抱着,然后我温柔的跟他说,以后拿着筷子这种东西不要乱打人,爷爷奶奶也会很痛的,跟刚刚我拿球拍戳你一样很疼的,他们只是爱你,所以不还手,那你也是爱爷爷奶奶的对吧,所以以后不能手里拿着啥就往人身上打行不,要温柔,玩具就好好玩,不要拿来砸人行不,而且这次以后我发现你拿玩具或者筷子打人,我也会拿玩具和筷子打你,一直玩这样的游戏到你不再打人为止。然后他开始在我怀里玩平板,玩一会要上楼,上楼之后娃的天性还是玩,他见我在刷牙也要刷,给他挤好牙膏,他自己就开始玩起来了,胸口衣服都打湿了,我也没有说啥。
总结一下:
(1)我教育孩子时爷爷奶奶做得很好,他们一点不会干涉我,不插嘴不插手
(2)我打他时会控制力度,选好打他的部位,而且选择的是他打人的东西,也就是让他更清晰的知道他刚刚使用的作案工具带来的伤害,施加在他自己身上的感觉,如果我拿别的东西打他或者直接用手,他会混乱,甚至不知道自己为啥挨打,所以我说的东西也是他常用的,他自己叫得出名字的东西,比如筷子,木棍,车车…而且是玩这样的游戏,让他知道这种暴力游戏是不可以施加在人的身上的,会产生痛感。
(3) 当然,还是需要和善且坚定,教育孩子时需要平和,如果自己情绪不稳定,那你就无法理性思考,更无法引导他从中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带来的错误,这么大点的孩子,说太多的道理,不如模仿他的行为,他把别人当受力对象,那你就拿他当受力对象,一比一地还原他的行为,然后问他,痛不?你也痛对吧?那你打别人,别人就不会痛了吗?
(4)他出现了情绪多样化,尤其是不如他意的事情发生,比如被拒绝,被阻止,被戏弄…他都无法平复情绪,所以他就会发飙,出现一些失控的行为,比如打人,哭,急,闹…只能说慢慢引导表达情绪以及不伤害别人和自己的情况下,安抚情绪。(记得大一寒假在家无聊,买过蔡康永老师的情绪表达课,也是他的课让我开始注意到情绪也是需要表达的,他还讲到了情绪的字典,也就是我们的万千情绪里,你能用多少词汇表达出来呢?而不仅仅是简单悲伤,难过,快乐,他说情绪表达可以是,比如我失恋了,我在这段感情里付出了很多,所以我觉得有点难过,更确切的说是意难平,无法接受付出这么多也换不来一个美好结果的事实…他的每堂课都在他如沐春风,徐徐渐进的语速里讲述,那堂课有 15 节左右,每节课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我那段时间会循环听,不像是听课,就是在听一个认识多年的老朋友聊天,聊他如何巧妙应对情绪。所以我也想把这一课教给我小孩)
(5)力度的控制,他很容易玩到兴头导致无法控制力度而伤害别人,也需要引导,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呀!
①我秉承的育儿原则是,只要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不影响他人,皮点,脏点,闹腾一点都是他这个年龄段的天性,释放他的天性,把他的生活还给他,我只是一个监督者和协助者。
②关于沟通,再次强化自己,还是与年龄段,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匹配,处于小年龄段(0~6 岁),最好是指向性表达,说啥指啥,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可采取句式:
妈妈:看,飞机
宝宝注意,在接收你刚刚说的词汇
你再次说飞机
宝宝:哦,飞机
妈妈:是的,飞机
你的目的是强化他认识飞机这个东西,而不要给娃展示你的花式表达,现在还不是学扩句,学修饰一个物品的时候,注意他还是处于认识物品阶段,你的注意力在于物体这个词汇要让他脑海具有这个物体画面,因为这个阶段孩子要认识和记忆很多物品,要对这个物品词汇具有具象概念。
(这个点是基于男孩子的养育特征,可参考一些养育男孩的书籍得知大部分男孩子的表达能力和情感感知能力发育是晚于女孩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身边大直男很多的原因)
可以玩指啥说啥的游戏,孩子的很多认知能力可以通过设计游戏获得,这也是高质量陪伴的好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