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vivi薇薇
转载时请务必标注作者姓名
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困扰我们的选择:
1-你在这个单位工作了好几年,有时候感觉挺好,有时候感觉挺差,那我应该跳槽去新单位吗?
2-你家附近有个餐馆,你已经去过十五次,九次的体验非常好,六次不怎么好,你打算明晚上出去吃饭,你是否应该尝试新的餐馆呢?
3-有个老作者的书,我读过五本了,三本写的挺好,两本比较差,另一个新作者,我读过他两本书,一本比较好,一本比较差,那下一本我该买谁的书呢?
……等等,等等此类的选择。
选择都基于每个人“价值观”的不同。
而你有没有想过?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价值观,其实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被那些鸡汤、谚语等道理影响至紊乱。
我们惯引用的一些谚语、鸡汤,许多放在一起看,常有互相矛盾的地方。
比如:逻辑学家金岳霖,列举的“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
两句话不可能都是对的,看似矛盾的人生指南,你可做的就是在其中选择与取舍,不能光讲理念,你得讲“度”得用数学方法量化计算。
列举几个鸡汤谚语,看看我们应该怎么选择?
1-有人采访了一些临终的老人,问他们一辈子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结果大都是“没做的事”
有个好姑娘,我没向她表白;
有个好机会,我没下决心辞职;
2-一个女青年突然辞掉稳定的工作,她的辞职信上就写了一句话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上述两个例子:人生应该积极探索新事物。
1-一只小猴子下山,看见玉米地的玉米,就掰了根玉米,又看到一片桃树林就扔了玉米摘桃子,此时又看到西瓜就扔了桃子拿西瓜,紧接着又看到一只兔子,就扔了西瓜追兔子,结果是:
两手空空
2-外国人说:邻居家的草坪更绿
中国人说:老婆都是别人的好
上述的例子:却又讽刺了刚才的那种行为,认为还是要珍惜已有的东西。
问题:
1-那到底哪一条说的对呢?
2-我们到底应该在什么情况下探索新事物?
3-什么情况下专注已有的东西?
其实这是一个数学问题,而且是一个非常非常难、困扰了数学家很长时间的问题。
《Algorithms to live by:The computer science of Human Decisions 》Brian Christian &Tom criffiths 《指导生活的基础:人生决策中的计算机科学》
书中给出,面对生活中的这些选择:
对应的数学问题:探索与收获取舍的问题(Explore/Exploit Tradeoff )
本质:你到底应该花费精力去探索新息,还是专注于从已有信息中获得收获?
基廷斯指数(Gittins Index):
数学家告诉我们—在做选择前必须首先考虑“时间因素”
对一个五岁孩子来讲,未来的一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人生的1/5,也就是20%。而对于一个五十岁的人来说,未来的一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人生的1/50,也就是2%。
20%的那个人和2%的那个人,他们的选择当然不同。同一个选择,五岁的孩子与五十岁的那个成人,他们所做出的选择当然也就不同。
就拿如何选择餐馆的那个例子,来说明:考虑时间因素——首先要确定是你打算在那里住多久?
1-还要住很久,那你就应该积极,探索新事物,冒点儿险是值得的,一旦发现一个好餐馆,将来可以继续去;
2-马上就要离开,那么在离开前的这个晚上,你需要的是最稳妥的体验,所以就应该去你常去的那家老餐馆;
同理:
1-如果你还年轻,你就应该积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果你过不了几天就退休了,你还跳什么槽?
2-有些鸡汤说,我们要把每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我认为这纯属胡扯,如果今天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我还上什么班?
再次说明:时间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你做选择前)
解决问题的数学家叫基廷斯,他告诉我们:当我们计划出去吃一顿饭的时候,明天那一顿应该比今天这顿要贬值一点,因为你明天可能会离开这里,吃不上那顿饭,具体贬值多少,取决于于你预期还能停留多长时间?
他竟然,根据我们可选的每个选项计算出了一个指数,现在被称为“基廷斯指数”
表-1(假设第二顿饭比第一顿饭,贬值1%的情况下各种局面的基廷斯指数):
最佳适用场合:跟女朋友讨论晚上去哪里吃饭产生分歧时;
女朋友:新餐馆
你自己:老餐馆
操作步骤:
老餐馆,你们去过15次,其中9次感觉很好,6次感觉不好,拿出表格寻找表格——9个Wins,6个losses ,那就是0.26997,
而新餐馆你们没去过,表格对应——0个Wins,0个losses ,是0.28699,新餐馆的基廷斯指数更高,所以听女朋友的,去新餐馆。
问题:为何基廷斯指数,给一次都没去过新餐馆这么高的估值?
1-因为它可能带给你惊喜,要积极探索,但这个探索不是无条件的,根据表格,你们去过老餐馆9次,每次都很好,那么老餐馆的基廷斯指数是0.29655,那就没必要再去这个新餐馆。
2-哪怕女朋友说的这个新餐馆,你们已经去过两次,一次体验好一次不好,那么新餐馆的基廷斯指数仍然高达0.27844,你们还是应该去,这是因为小样本的统计很可能不准,也许一次不好,只是偶然,你应该给他更多机会。而对比之下,老餐馆已经去过多次,测量结果已经稳定在一个一般的水平了。
怎么样?听数学家的,那“哄”好女朋友,妥妥地
表-2(如果你们即将离开这个城市,那么时间贬值率就要调高,假定每次比前一次贬值10%的计算结果):
重点观察:这时候,全新探索的基廷斯指数已经降低到了0.27029。
PS:用上述表格其实有一个隐含的假设——你的转换是没有成本的。
1-选则去哪个餐馆吃饭这类的小事,今天在这间餐馆吃饭,明天去新餐馆,可以随便去。
2-选择是否跳槽之类的大事,因为有——适应新单位的这个转换成本,那就要考虑得更复杂一点了。
不论如何,根据停留时间长短来决定探索和收获的选择的思路是非常清楚的,这本书,提出哪怕不计算不查表,我们也能从中获得三个重要的人生智慧。
3个智慧与3件事:
我们希望每一天都活在当下,可是从现实的数学角度,你预期挺留的时间越长,探索新事物的价值就越高,即基廷斯指数也越高。
如果我们把期限设定为人的一生,这就意味着年轻人应该多探索,到了后期就专注于收获,这对理性的人来说想过好这一生意味着三件事儿。
第一,年轻时要大胆探索。
绝大多数小孩,不知道什么基廷斯是指数,但是他们非常明白探索的重要性,他们会把家里电器的所有按钮都按一遍,特别喜欢新玩具,走到哪儿都在关注新东西,问题是强调探索,就意味着没有很那么多收获,就像那只搬玉米的小猴子。
前提条件:
家庭因素非常重要,一个年轻人想不断试错,他需要父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不用你挣钱养家上大学去选个自己喜欢的专业,不用考虑就业市场,这个工作不喜欢换,就算出了错父母也能包容。
这样的人在年轻时代,可以不断的探索未知,积累各种经验教训,他才能迅速理解这个世界,他的后期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第二,随着年龄增长,要慢慢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专注于收获。
一般的规律:人的年龄越大,社交的圈子越窄,老了以后经常交往的就寥寥几人,经常要做的事情就那么几件,去的地方也非常有限,吃饭专门只去一个餐馆,就好像已经失去了探索的动力了,之前人们都以为这是老人的悲哀;
PS:
斯坦福大学有个心理学家认为:这其实是老人的理性选择,他们已经完成了探索,他们知道自己适合做的事情是什么,和哪些人在一起最舒服,哪个餐馆最符合自身口味,他们已经没有冒险探索的必要了,只要享受人生就行了。
一个非常让人感慨的实验:
选项:
1-直系的家庭成员
2-你刚刚读完的那本书的作者,
3-在某一方面跟你有共同兴趣的一个陌生人
问题一:实验者问受试者,如果接下来你可以跟一个人深入交流三十分钟,那么在以下三个人中你选择哪一个呢?
老年人选:直系的家庭成员;
年轻人选:后两个;
接下来实验者把问题变了
问题二:问年轻人,如果你明天就要出远门了,很长时间都不会回来,你会选择谁呢?他们问老人,如果现在有个新技术突破,你的寿命可以立即延长二十年,你会选择跟谁呢?
老年人选:后两个;
年轻人选:直系的家庭成员;
结论:
老人不是念旧,他们只是在合理地规划人生,人老了以后,就更希望能够专注于自己先前,已经建立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当一个年轻人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去上大学,周围都是陌生人,依然能够兴高采烈,但如果你让老人住进养老院,同样身边都是陌生人,他们就不开心。
第三,慢慢变老的过程中,我们的生活其实越来越好。
探索新事物的好处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巨大,你会不断的遭受失败,哪有那么多浪漫惊喜,老人不探索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敢探索了,而是因为他们不用探索了,他们已经完成探索了。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越来越好,如果你已经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你就会很乐意的被自己喜欢的事物所包围。
总结:
1-生活中无转换成本的小事,请直接拿出基廷斯指数表,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2-生活中有转换成本的大事,在考虑自己年龄(时间因素)前提下,用数学家告诉你的方法,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思考与行动:
现在知道,什么时候该探索新事物,什么时候该专注自己的收获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