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我们深知,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端午节历经千年岁月淘洗,传承至今,凝结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端午文化首先要说爱国文化。来源于屈原的诗句,频频强调家国情怀、民族精神。既然是传统文化,希望多给孩子们讲讲屈原的爱国故事及后人的纪念意义,并带他们观摩龙舟比赛,让孩子陶醉于传统节日的乐趣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达到承载传统文化,可防止文化“断层”。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尤其,许多文人墨客对屈原的评价更让我们有爱国之情。李白《江上吟》:“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苏轼:“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朱熹《楚辞集注》:“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梁启超:屈原是“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郭沫若: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
接着说从“端午申遗”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9年10月13日,屈原故乡湖北秭归县万人签名,祝贺中国端午节申遗成功。中国端午申遗成功更是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全球华人的节日,端午节由湖北牵头申遗并成功,我们非常荣幸。这是世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确认。 中国著名民俗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刘守华教授指出:“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可以共享的,但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端午节成功申报世界非遗,对彰显荆楚文化、激励爱国情怀都有重要意义。”
民俗文化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它作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永远处于鲜活状态之中,古事知今,习近平频频引用屈原诗句,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说“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屈原、王羲之、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到“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到聂耳、冼星海、梅兰芳、齐白石、徐悲鸿,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从《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到《江格尔》史诗,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
因此,在端午节之际,我们用屈原精神“塑心”“立行”。说端午,传承中国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