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先生的政治生涯和荆公的交织在一起,两个人的观点和思想不断碰撞出火花,左右着历史的车轮。
不可否认,苏东坡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大文豪,天性浪漫温柔,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终其一生,他对自己完全自然,完全忠实。他天生不善于政治和算计,他既兴的诗文或者批评某一件事的作品都是感情自然的流露。他的作品永远真挚,诚恳,不自欺欺人。苏东坡的个人魅力,就如女人的风情,花朵的芬芳,容易感受,却唯难道出期中的成分。快乐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力量。在人生不尽人意的岁月里,东坡先生总能抖落身上的痛苦,潇然行于世间。
但讲到荆公,我就不得不为他鸣不平了。林语堂将他贬得过分,真是褒东坡似神,贬荆公似魔。很多观点的主观意识过于强烈,有失偏颇。林语堂先生自己曾说,要批评一个人的话,首先要了解他的优点,但我觉得他并没有做到。
如果王安石真的像书里写的一样道德败坏,压榨人民,即使他的文学功底再好,又如何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呢?人民不会景仰一个道德败坏的人,即使他的其他方面趋向完美。真正历史上的王安石是个热爱人民的好官员,他在地方当了二十年的官,是十分了解人民的疾苦的。他的原罪就在于太激进太急切了,他需要政绩来向神宗证明自己是对的。他在把很多过去的旧制度全盘否定的同时,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社会适应和转变过来,同时还踩了保守派利益的尾巴,最终导致了失败。
任何历史上大的改革都是需要原始积累的,直到遇到某个特殊的机遇,才能引发量变的改变。比如在近代,如果没有洋务运动,百日维新的先驱者去探索道路,去抗争,去积累量变,就不会有辛亥革命的质变。荆公意识到宋朝已然积贫积弱,急切想去改变这种状况,在缺乏原始积累的情况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可以预见的是他的失败。反对派给王安石贴上“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标签,这正正反映了他在当时那个时期可贵的进步性和无畏精神。
他不是书中所说的那个横征暴敛,一心沉浸于自己的改革方案中的“神经病”,二十一个具有真知灼见,一心为民的真君子。
东坡与荆公,两个人有太多不一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了,没有对错之分,只是态度不一而已。
但各人自有各人的活法,有人选择潇然世间,有人选择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