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刘墉的《我不是教你诈》系列图书的第一本。
刘墉这本书举的例子都是成年人的为人处事,其实仔细想一想,父母与孩子之间,这种“诈”也是无处不在的。
比如说我家昨天发生的事,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两个例子。
说“诈”这个词,我也想提到一个点,就是你不可不知的孩子的人性。这个问题,在刘墉的书《你不可不知的人性》中也有提及。
孩子为了得到她想要的东西,自然会想到使“诈”,而且用起来非常得心应手。
昨天爸爸从东北出差回来,带回一罐长白山蜂蜜,女儿看了就特别想喝。
然而爸爸却偏偏说:"先把以前的蜂蜜喝完,再开新的蜂蜜哦。"
女儿很笃定地告诉爸爸,以前的蜂蜜都喝完了。
爸爸吃惊地问我,“那么多蜂蜜都喝完了?”
我笑笑,道:”你自己的女儿你还不清楚吗?”
话音刚落,女儿不好意思的笑了。
我赶紧打圆场,“既然蜂蜜都拿回来了,分什么以前的现在的,想喝什么就喝什么。”
女儿殷勤地开始泡蜂蜜水,先泡一杯给我,我挺感动的,这丫头知道先给我泡一杯。
等等,这味不是和以前一样吗?再定睛一看,新旧两瓶蜂蜜都搁在桌子上。很明显,女儿泡了以前的蜂蜜给我。
我有点不太高兴,跟女儿说,“凭什么你们喝新的蜂蜜,而我却得喝以前的,不行!我也要喝新的。”
女儿赶紧哄我:"好好好,这就给你泡。”
昨天晚上泡的新蜂蜜水,特别好喝,有一股来自雪山的幽香,回味悠长。
我们一边喝一边夸爸爸,“这瓶蜂蜜买的真不错。”
试想一下,如果女儿不“诈”一下爸爸,只能在爸爸的要求之下继续喝以前的蜂蜜水。那体验肯定不如立马打开新的蜂蜜水感觉好。
当然,等这股子新鲜劲过了之后,新蜂蜜水和以前的蜂蜜水,就没有那种天壤之别了。
孩子都像寒号鸟一样,懒,得过且过。女儿也一样。
昨天晚上我外出办事,嘱咐她做一张语文卷子。过了半个小时,我回家看她在玩,便问卷子做的怎么样了?
女儿回答,做了一张卷子了,我很诧异,怎么做这么快。
再问:“到底多了多少卷子?”答:“半张卷子。”按照她平时的蜗牛速度,半张卷子是正常的,于是我就继续去干别的事儿。
直到我去检查她的语文卷子时,才赫然发现哪里是完成了半张卷子呀,只完成了第一道题!
顿时熊熊烈火从胸中燃烧。
把女儿拎过来,指着卷子问她,“这哪里是半张卷子?!才做了一道题!半个多小时,才做这么一丁点,太不认真了!”
满腔怒火倾泻而出,我气呼呼地说:“既然你学习这么不认真,还做什么课外练习啊。”说罢,便把卷子给撕了,丢进垃圾桶里,准备去睡觉。
女儿心知有愧,但特别想和我们一起睡,便尾随我进了卧室。
此时我的怒火已消,但是早就想让十岁的女儿自己一个人睡一间房了,便趁势继续发火。说今天的卷子做得太差劲了,让她到隔壁房间一个人睡,好好反省反省。
女儿不吭气,站在那里听我把火发完,接着默默走出了房间。
爸爸觉得这样太伤孩子的心了,于是便追出去,说要陪她睡。
我上床休息,没多久,门开了,女儿走进来。把已经撕下来的卷子,扔在我床上,然后就准备走。
我一看,“天哪,一整张卷子全部做完了,可是时间才过去了15分钟呀。”
赶紧把她叫住,让她到我这边来,女儿不搭理我,就要往外走。
我知道她这是欲迎还拒,于是竖起大拇指,表扬她说做卷子的速度快。并且说:"我们一起看看这张卷子做的怎么样?"
我惊奇的发现,这张卷子几乎是全对的,但是有一道题我觉得她答错了。然后女儿很笃定地说,已经让爸爸对过后面的答案了,是正确的。
我简直太惊讶了,这么快,居然一整张卷子都做完了,而且还对好了答案。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女儿做题速度这么快。
其实刚才我只想延续自己的怒火,诈她一下,好让她一个人去自己的卧室睡。
没想到,女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迅速完成了卷子。
育儿专家教育父母,千万不要发怒,以免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但是经过我昨天的实践,在孩子知道自己犯错的情况下,适当的发怒,反而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好处。
昨天晚上,无论是女儿诈爸爸,还是我诈女儿,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究其原因,我觉得是因为我们对彼此有深沉的爱,是善意的“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