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5月29日,央视网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条吸引人眼球的推送--“好消息,戴眼镜也能上太空了!”打开后才知道原来是公布了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名单,依旧还是3名航天员,但这次不同的是3名航天员的组成与之前大不相同。神舟系列之前的航天员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大队的航天员出身,但这次加入了非“科班”出身的新鲜血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青年教师桂海潮。他作为载荷专家出现在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名单里,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在科学、航天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丰富的操作经验。
什么是“载荷专家呢?”,百度百科给出的答案是:“载荷专家(Payload Specialist),大部分载荷专家是非职业航天员,一般是科学家或有特殊专长的工程技术人员。载荷专家在长期飞行的空间站或航天飞机上从事某项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只负责有效载荷的管理和操作。”
这是我国首次出现“载荷专家”这个新型航天员的身份。为什么此次神舟十六号飞船的升空会配置“载荷专家”这个身份的航天员呢?因为神舟十六号乘组是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迎来的首个乘组,任务主要目的为:完成与神舟十五号乘组在轨轮换,驻留约5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载荷在轨实(试)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气闸舱出舱,进行舱外载荷安装及空间站维护维修等任务。之前较为简单的一些科学实验航天员都能基本完成,但这次神舟十六号承载着中国科学发展更为重要的课题,因此就需要在科学、航天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丰富的操作经验的载荷专家来完成。截至目前,我国共组织过四次预备航天员的选拔。在第三次预备航天员选拔中,为满足我国空间站工程任务需要,在航天驾驶员基础上,增加了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两个类别。2020年10月1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8名预备航天员(含1名女性)最终入选,包括7名航天驾驶员、7名航天飞行工程师4名载荷专家,桂海潮便是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中从约2500名候选对象中选拔出符合条件的18名预备航天员中的一员,也是唯一来自高校的载荷专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9月27日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中强调,要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国家队作用,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要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的特殊政策。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要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桂海潮作为中国空间站的首位载荷专家,充分向我们证明了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