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3月份到现在也实习快一年了,在三家公司也体会到了不同的工作氛围,如在初创公司粗放式的设计开发唯快不破、错了就改,到在狼厂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学习规范化流程,再到现在带着朝不保夕策马奔腾的加班节奏、对大体量的产品优化如履薄冰。在毕业settle之前,极大地利用着自己的试错成本,最终幸运地找到了归属之地。日子虽苦,倒了苦出了乐趣。
因为处于校园和社会的边界,时常感受着理想与现实剧烈摩擦出的火花,所以对现在的工作生活难免百感交集,也对产品经理的职业发展和一些自我成长的tip做了一些总结归纳。
为什么要当产品经理
首先是它的工作内容吸引了我,PM的工作内容繁多,在自己需要深度掌握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涉猎学习上下游的高协同技能,比如基础开发知识、审美、商业、心理学等等,属于典型的T型人才需求,这对我是一种挑战,但更多的是一种乐趣。我坚定的认为人生来就不该被所专攻的知识领域所束缚、被标签化。你是一个健全的人,你有权利也有能力学习一切有趣有用的知识。PM的工作需求很好的给了我全方面发展的空间,学得越多越愉悦,作用在工作上的质量也会提高,属于正循环。
其次是大势所趋下的通用型人才培养。在互联网浪潮的洗礼下,互联网产品日渐渗透到工作生活的各个角落,通过互联网极大的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提高了办公生活的效率,从而产生了不可预估的价值。产品经理广义上是对一个产品进行全权的把控,由于互联网产品生产成本低,周期短,所以对PM的需求量水涨船高。看着自己负责的项目从0到1再到100,这种成就感的周期虽然很长,但是一旦坚持下来就会受益无穷。虽然大家都是互联网的产品经理,但是随着大势的发展,以后互联网的概念会逐渐模糊,变成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因为互联网的基础搭建完善,人们会更专注于对传统行业和事物的改造和提高运营效率。所以PM以后就不一定局限于纯互联网公司,甚至以后我开一家餐厅,我都能运用产品的专业能力去打造好这个品牌。
再者是符合我的生活理念,理性做事、感性做人。理性做事是多数职业的基本要求,而对于PM来说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是重中之重,所以在撰写详细的需求文档和绘制交互流程图以及和下游的UI研发传达分析需求时都需要冷静理性地去完成。但是关于感性做人则更多的是把自己放在一个用户的角度去拥抱这个世界,对每一个产品保持敏感的体验,为优秀的产品功能喜极而泣,对下作的产品极度反感,用情绪化的方式去甄选适合大家的需求,去感受源于大自然的产品的美和感动。
产品经理的工作原则
对于产品经理日常的工作,大家想到的可能是撰写需求文档、绘制交互流程图、跟进项目开发上线等等。诚然这确实是PM的routine,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都变成为了干活而干活,不考虑做事的目的,这也是我之前的一个思维误区。即PM所做的每件事都应该以结果为导向,以数据为评估标准,明确目的,写文档画图等都是完成目的的途径,最后以结果评估是否达成目的。那么这种思维方式有什么好处呢?
以结果为导向的好处
1、能主动出击掌控产品节奏。比如当前阶段产品目标是增加新用户量,因此当前需求优先级应该是进行产品推广而非功能优化(可能有人会说功能优化也能带来新增,但是仔细想想这只是功能优化的附带影响,其主要结果是提高用户留存,侧重点不一样。并且事实证明很难一次性把“拉新、促活、留存”都做上来,一次只定一个重点然后all in)。如果不把握好节奏,就容易被接踵而来的需求带着走,导致在对的时间做了错的事,在唯快不破的互联网时代,一步错就步步错。
2、明确目的避免瞎忙。仍以拉新为例,方向确定后开始落地执行,在定需求时,是做A还是B?先看两个需求是否都能达到拉新的目的,再比较哪个做出来效果会更好(这里需要对目标进行数量级的精确预估,后面会讲到)。又比如做UI设计,时刻以拉新为目标进行设计,不仅方便PM与UI沟通需求,也方便PM对成品图有一个把控方向。而不是说感觉手头几个需求都重要就一起做了,UI出图只看主观审美就改来改去,这都是不以目的为导向的瞎忙。
以数据为评估标准
对于RD来说“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同样对于PM来说“Talk is cheap , show me the data”。因为数据是最能量化PM经手项目效果的方式没有之一,通过数据展示能清楚地体现PM经手项目的规模、推动优化后的具体涨幅,同时数据也是PM进行自检和总结的最好参考,所以于外于内,PM都要有良好的数据统计分析能力和习惯。
to be contin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