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式家庭教育当中,经常有人说:我一个眼神孩子就知道乖乖的了。
都喜欢“眼神杀”,能控制孩子的行为,然而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是语言的力量。
昨天小家伙回来练琴,一脸的不情愿。回忆了和她相处的两个晚上,发现自己在用控制的语言对待她。
“JOJO,该去练琴了。”
“JOJO,你得去练习斑马英语了。”
“JOJO,赶紧刷牙洗脸睡觉了。”
小家伙耷拉着脑袋,就像被逼迫了一般。然而当下的我浑然不知,还深感自己掌控力很强,洋洋得意于她乖乖听话。
其实,我是把白天工作中的强势延续到了生活中。回忆一下,小家伙当下地感受一定糟糕极了。
练琴的前10分钟,她的分数低于平时分,着急的我开始叨叨:
“错音了!”
“你怎么回事,不能认真弹吗?”
“手指立起来,让你立起来的呢?”
“怎么说都不听啊?你有没有听妈妈讲话啊?”
然而,JOJO越弹越糟糕,说:妈妈我肚子疼。躺在了琴凳上,不愿意再弹了。
面对小家伙的耍无赖,我依旧认为她是故意说自己肚子疼,逃避弹琴。
正准备把她拎起来继续弹琴,潜意识当中又冒出了“正面管教”四个字,及时制止了下一步我要揍她的冲动。
立刻,我调整自己的情绪,到积极暂停角落停顿了一下,转身拥抱她说:
“JOJO,你的肚子不舒服了吗?妈妈抱抱,看看是怎么了?”
“JOJO,妈妈刚才注意到你一直在努力练琴,是不是分数不高你也不开心呀?妈妈陪你一起看看错在哪里好不好?”
“JOJO,妈妈刚才看到你的手指立起来很漂亮啊,像小天鹅一样好看,你可以再给妈妈看一次吗?”
气氛在语言语调转换后,果然变得不一样了。
小家伙开始认真弹起琴来,一次又一次获得了高分。自己也跟着愉悦起来,仿佛愉快的情绪传染得很快,焦虑的心情一下子烟消云散。
人类发展历史进程当中,语言是连上帝都害怕的力量。
彼得·勃鲁盖尔的巴别塔
彼得·波鲁盖尔取材旧约《创世纪》画了这幅巴别塔,塔修建的高耸入云,触怒了上帝,上帝为了不让他们继续修塔,扰乱修塔人的语言体系,让他们无法沟通。这也是传说中各种民族语言的由来。
在孩子面前,我们的语言传递表达了我们的情感。这其中包括了语言本身,以及我们的眼神、语音、语调、肢体动作等。
当孩子在言语中感受到压力,他们像大人一样自然会选择逃避。可当我们把爱和尊重通过语言传递给孩子的时候,孩子才能收获到满满的能量,变得乐观自信。
对比一下昨天的两段话,感受到正面管教的力量源自于语言,用好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和孩子沟通。
你平时是如何和孩子交流沟通的呢?试着写一下你的语言,我们一起探讨。
正面管教践行的过程中,处处都是大人的行为给孩子带来切身的感受。虽然不断的学习,但还是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的践行。
用语言传递爱,才是真正的正面管教。
【育儿践行】写下你今天对待孩子说的话,有让你后悔不迭的语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