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闹宝莱坞》,是我最爱的一部印度电影,几乎每隔两三年就会再看一次。
幽默诙谐,情节引人入胜,寓意深刻,少有的佳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学习方式方法的演绎。
兰彻总是考第一,是因为内心出于对机械的真正热爱,这驱使他去了所有的知识,直到彻底了解它,并能灵活运动它,改造它,并以此为基础创造更好的,最终成为有多项发明创造的科学家。
作为对比的查尔图,死记硬背,不求甚解,最终也拿到第二名的高分毕业,找到高薪工作,移民美国,娇妻美儿,俗世中的事业有成,辉煌腾达。
同样是勤奋好学,两个人走了完全相反的两条路,但是谁更开心?谁更有自我满足感?谁为这个世界贡献更大?结果不言而喻。
确实,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3亿个精子赛跑。我们都陷入比赛中,就算你是第一,这种方式又有什么用?你的知识会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这里是大学,不是高压锅……
如果教育的最终结果,只是培养了会考高分,而不是会合理利用所学知识的书呆子,那又有何意义?
哈佛大学认为,比起古典名著或者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某些学问的方法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比如你可以没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但必须在教授的指导下以评论和分析的方式研读过经典文学;你可以不了解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但你得懂得如何将历史作为一种探究和理解的方式,观察和分析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你可以没上过"经济学原理",却不能没修过一门探讨社会问题基本原理的课程。
大学教育的价值,在于为一个人的一生提供一个时间段,在此期间,他的求知欲最为旺盛,心智最为开放,并得以远离社会求速成的压力,学习如何发问,去怀疑既定的前提,学会天马行空的思考。
人生不是只有一个大学,学习这件事情,是贯彻一生的。如果总是被动的学习,内驱力不足,你很难坚持,并且学到的东西不会记忆深刻,更别提享受它升华它。
学习只是过程,不是目的。学习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箭靶子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所以现在国家倡导双减,我是举双手赞成!
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不要被按在填鸭式的教育机构里,抬起头来,趁着大把青春年华,去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