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记得电影《一代宗师》掰饼那场对台戏,那句“拳有南北,国有南北吗”,至今觉得意味深长,令人深思。
那时候看《一代宗师》的心情——完全沉浸在美美的画面中,这部剧拍摄出来的画面感赞到爆,尤其喜欢火车站宫二VS马三那种场雪中打戏,动静有致,节奏张弛有度,加上前仇旧事,让人又紧张又叹息又惊艳又怜惜。
当我读完《逝去的武林》这本书后,我突然对这部电影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比如为什么,宫老先生会说,他没有输在武功,输在了想法。
这本书是由李仲轩讲述、徐皓峰整理的文章,记录了李仲轩学武的经历。李仲轩是谁?他是唐维禄、尚云祥、薛颠之徒。而这三位形意拳大师均是李存义的徒弟。如果你还不清楚李存义是谁,看看下面这图,你就懂了。
我们都知道宫老先生很厉害,就应该明白他师兄李存义有多厉害。
事实上,对我这种武学小白来说,根本看不懂里面的招式,但我从李仲轩提到的事情中,发现学武功同样需要文化、需要谦虚、需要包容、需要原则和规矩。
最初尚云祥是不肯收李仲轩的,他自己的徒弟都比李仲轩大三十岁。唐维禄说尽好话,他最后才答应,条件是李仲轩不能再收徒。这个好话中,就提到李仲轩出自书香门第,忠良之后。
怎么个书香门第?
李仲轩的大爷李作,清末时,天津的教官(市教育局局长)
他的二姥爷王照(王小航),官居三品,后来发明了“官话合音字母”,汉语拼音的前身。
怎么个忠良之后?
李仲轩的太爷王锡鹏。官居总兵,于鸦片战争时期阵亡浙江定海有纪念他的“三忠堂”;姥爷王燮在清末任左营游击,官居五品,先守北京东直门后守永定门,八国联军进北京时因抵抗被杀害,在北京市民中有声誉。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学武之人,多多少少一腔保家卫国的热血。我想尚云祥对王燮是非常敬重,也难免最后改变注意。
有意思的是尚云祥对李仲轩好奇,但从来不问他家里的事。用李仲轩的原话是:
尚师对我好奇,但从来不问我家里的事。清末民国的人,由于社会贫穷,大部分是文盲,尚师只是粗通文化,但他很有修养。
正是这样没什么文化却有修养的尚云祥,他却要求徒弟多读书,说文化人学拳快,一个练武的要比一个书生还文质彬彬,才是真练武的。古书里的上将军,多是一副书生样。练武的也一样,一天到晚只知剑拔驽张,练不出上乘功夫,因为拳谱上许多意会的东西,文人一看便懂,武人反而难了。
所以,像叶问这种学识渊博的人,在悟道想法上面,怎么不占上风?还记得电影《一代宗师》后面的台词吗?
其实天下之大,又何止南北?
勉强求全等于固步自封
在你眼里这块饼是一个武林
对我来讲是一个世界
所谓大成若缺
有遗憾才能有进步
真管用的话
南拳又何止北传呐?
武学,并非匹夫之勇,关于形意拳,心意、形意的真传正传,乃是正、大、光、明。这不仅仅是指技术上,更是指精气神、胆识、气魄与抱负!津津乐道于一拳一脚、谁胜谁负者,必与真谛相去甚远!
我曾跟着会咏春拳的朋友去拍摄一场武学切磋交流比赛,在与朋友交流中,感受到了明显的门派之别,看到了有的人在比赛中过于求胜心态,而对武学精神的道义似乎存在问题。
天下之大,又何止南北?门派之别真的重要吗?
盒上《逝去的武林》最后一页,我会想,逝去的武林,真的逝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