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言论均为个人观点及对普遍情况的阐明,不涉及描述每一位读者的阅读习惯。
一个自我介绍:本人写过不同题材的小说,并曾将作品投稿过三家以上的文学网站。当然,虽然写过的类型和字数较多,也未能博得绝大多数读者的喜爱,目前尚无经由正规渠道出版文学作品或出售影视版权的经历。本人的小说作品出现过个位数读者的尴尬情况!所以本篇的观点非但片面,且极有可能出现错误。本人并非对以下将要提到的读者群体和作品有任何情绪上的不满,如有冒犯,敬请谅宥!
大多小说作品的意义是引起兴趣、传达理念。而阅读小说作品的爱好,与读者的年龄层有极大的关联(本篇不讨论文学作品如何能够正规出版)。
据我个人发表小说的经验来看:年龄在15至22岁的人最易成为小说类作品的读者。此年龄段的人群多借助网络视野来观看类型纷纭的小说作品。
对此种情况的产生,我个人的理解是:在青春发育期——13至15岁时,人的脑电波表现出飞跃现象,说明脑机能上的成熟。最后成熟的区域是位于额叶最前端的额前脑皮层,这一区域负责控制、判断和决策。这使青少年开始有了决定、选择的能力。这一区域也负责处理情感信息,青少年普遍会因为信息的刺激而改变自我,以加强自身对社会环境与家庭的适应能力。
这些脑部变化可以带来许多好处。青春期的大脑仍然像幼儿期一样具有可塑性,因此还能像海绵一样汲取观念。而初、高中时期的学生,其脑内主要任务是构建逻辑系统(直至完整)。可以说:网络小说的大多数读者的年龄处于15岁(大脑已发育完全)至19岁(高中毕业)。此年龄段的读者更易成为多个类型的小说作品的读者,即其观看的小说作品不限于同一类型。
这里我要引入两个类型的小说作品以便论述阅读和人之思维的关系:一是宫廷言情、修仙等题材的网络小说。二是同人文。
相信有一些成年人会对“长达百万字的作品竟然拥有几十万读者”这一现象用感到奇怪,也会对爽文(在此不是贬义)的井喷式发展感到费解。于是,本人得先说起一个令人羞耻的发育事实。
人的性成熟特征是:男孩儿的梦遗——14至17岁;女孩月经——大多在12至17岁时开始。这是人的最主要性发育阶段。在此阶段中,性欲首次成为人的脑部思维活跃的主要动力(从心理上讲,又和受压抑的力比多活动有关。据弗氏说,性欲是创造力的原动机)。
青少年为了缓解因生理需求而导致的高压状态,所采取的第一行为是自渎,第二行为是获得似于“求知满足”的精神快感。而大多数以带来阅读趣味儿为目的,或内容直接与性欲有关的网络小说作品,从最大程度上满足了此年龄段读者的身心需求。
不得不提的是:一些大量阅读网络小说的读者在成年后将不会回顾,甚至羞于提及自己对非现实题材作品的阅读经历。但那类作品留在逻辑系统中的观念不会就此彻底消失。那类作品亦与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一样,水准良莠不齐。
言情和修仙等题材能够以绝对丰富的趣味儿、简练易懂的语言来争取到逻辑系统尚未完整的读者,并非难事。而同人文则是一种产生于明星或影视剧粉丝圈儿的小说类型,其依托的载体是粉丝们对明星或影视/小说角色的喜爱。
以下我将分两个层面叙述15至22岁的读者群体与同人文的关联。
一,(仍就上述理论为基础)同人文是最能够唤起读者的性快感的一个小说类型,其唤起方式堪比情色文学作品更直接,因为它描述的人物本就是读者喜爱的角色。但这不意味着读者是为了看情色内容才阅读同人作品的,所谓性快感只是动机,他们往往还能藉由同人作品获得更为广泛的知识和乐趣。在很多时候,同人文读者会把自己对角色的热爱分享至同人文本身及其作者身上(这在大多数时候是完全合理的行为,因为大多数同人文作者的写作行为,并不以盈利和获得绝大多数读者为动机)。
第二,不论是哪一个同人圈中,刷榜和买粉的现象都几乎是不存在的,而这正是大多数文学网存在的普遍现象。于是那些不同类型的同人作品,可以更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同人圈作品不由商业划型,读者的选择更多。这并非是在说:同人圈无商业氛围。大量印刷个人画册和同人本在网络上出售,本身就是商业行为。
(玄幻、修仙、言情、科幻、悬疑、青春等类型,是为方便统筹小说而产生的分类。而“小说们”本身并不存在固定的题材类型,例:一部科幻作品可能同时是一部悬疑作品,一部言情小说可能同时带有大量的武侠、玄幻、悬疑元素。像是《石油!》《了不起的盖茨比》《红字》等小说只能以“XX主义”或是“文学”“叙事小说”来分型。网络化分型将无法完全命题小说作品的全部内容。)
据我观测,年龄大于19岁,小于22岁的读者,其个人观看的小说作品常趋于一个类型范围内。经过前期的阅读—筛选,他们已经发现了最能刺激脑丘产生激素的小说类型:悬疑或言情,或修仙,或科幻。
大多数此年龄范围内的男性读者喜欢修仙或是玄幻、科幻类型的小说,这也源于男性惯有的想象力类型和心理特征,在此不做赘述。而女性呈现出的状态更为复杂,其喜好范围内出现了:犯罪、耽美、百合、黑帮、武侠等等类型。我想产生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理由是:男性的选择赖于其自身逻辑系统的归纳能力;女性因为具有较强的移情能力,则更易接受“非我绝对兴趣”的陌生题材。
(如果这算一个小提示的话,本人将感到十分荣幸: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不意味着作者们的非类型化小说能得到大量读者,大多数人选择阅读的小说类型,仍然受到之前筛选结果的严重影响。)
对于科幻小说这个题材的读者,我要阐述一个与本文命题无关的事实,因为这非常重要:国内读者可能热爱《三体》《天渊》《海伯利安》等作品。但这不意味着他们肯定是“科幻小说的爱好者”,我认为科幻小说还将被他们继续分类。因为他们在阅读过长篇科幻巨著之后,对作者的文学能力(就是文学理论能力,逻辑游戏能力)产生了很高的要求。甚至开始对物理学和神学感兴趣。那么一般的科幻作品读者,易变成长篇巨著的读者,他们对末世、工业化、宇宙等相关题材感兴趣,源于他们内在对世界的求知欲。他们可能并不会阅读脑洞类型的短小说或是反映人性的作品——这仅是我的观察结果。当然他们多半还是会对打着科幻标签的小说作品感兴趣。而短篇科幻作品的读者,也常是各类型短篇小说的读者。
下面,我要说说作者失去了大龄读者的真正理由。这不是因为他们长大了,也不是因为我们犯了某个关键错误。
22岁算读者年龄的一个分水岭,因为这个年龄本身也是人生过程中一条明确的分割线。
19岁为人类性欲峰值图的尖峰;20至22岁是人脑活动的最剧烈时期(最多不超过26岁,脑活跃度便会逐期下滑)。
22岁之前,普遍读者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构建自身观念,以备踏足社会。在求知的动机下,他们能同时从文字、音乐、漫画、影像等多个单元的作品中汲取知识和身心快感。大多数22岁以上的读者,其观念在经历了前期的构建——选择——加固三个步骤后,“自我意识”已铸造完毕,逻辑系统已完全成立。他们有能力去选择一种最快捷的获知方式:多半是影像作品,公众号文章。而阅读一部长篇小说对于他们来说就已经成了一件需要毅力和强烈兴趣动机才能完成的事情。
也就是说,在电影、电视剧、公众号文章成为获知的主要渠道后,小说将一步步淡出他们的生活,自动被规划为:废时、晦涩、不能带来强烈快感和直白信息的渠道。连许多四万字以下的短篇小说也不能幸免于此分类,理由是短篇小说更不易使读者进入感性频道。
但是有一类非小说文学作品幸免于此种分类,那就是带有论述性质的方法派作品,如《王石成功学》《股票K线分析》。
那些在22岁以后经常阅读书籍(包括电子书)的读者,普遍产生了两种倾向:一,对带有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相关内容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度热爱,放弃故事化、个人化、感性化的类型小说,开始在理智的驱使下阅读更深刻的文学作品。二,普遍的小说情节(大众梗,如金手指、霸总题材)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于是对猎奇、反转类型的故事产生了喜爱——这一类读者也对作者的文字水准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对作者的权威性有着“必须”性质的要求,即:阅读知名作者小说作品(如余华、莫言、王小波、毛姆、威廉·福克纳和狄更斯的经典著作)。
22岁以上的读者有其明显的选择优势和理解劣势。优势体现在:他们愿意花脑筋去阅读类似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种“一句话一个隐喻”的晦涩作品,也能够接受《1984》这种具有悟入性的作品,普通的网络小说因缺乏与实际相关的理论作支撑,开始被放弃和遗忘。这个年龄段的读者即便是去看神话型作品,他们也会首选《精灵宝钻》或是《克苏鲁神话》(其内包含一套成熟、完整的世界观,从观念角度上讲,漫威作品能够获得长达六十年的高热,与其内部含有的庞大世界观体系不无联系)。他们的劣势为:不再能够接受与已经形成的自我观念有巨大反差的新理论,并主动以“自身逻辑体系不可被改写”为动机,先验地排斥既不具有权威性(非知名作家作品),也未能与自身固有兴趣达成一致的小说作品。举例:我的父亲是个相信玄学的人,但他是不会轻易去看一部玄幻小说的,即便是看了,也是以批判的视角去看。
22岁到30岁的读者仍可以群为计,而30岁以上的小说读者,则寥若晨星,少之又少。极其完备的逻辑系统,将囚禁此年龄段人士脑中的大多数获知冲动。他们对兴趣方面的知识的获得渠道也仅为影像、公众号文章(包括知乎)、博物展览、旅行……甚至是小说简介。这或许能带来更深层的领悟,但终究是对事态提出了新的、模糊化的理解。
并非本人对此年龄段人士有任何贬伐,他们之所以如此的主要理由是:先拥有了一套完整的、可经受实际生活验证的高端观念。而事业需要他们对科技、统计学、金融学进行深一步的发现和钻研,阅读小说作品将作为一种情怀或者是过去式爱好,停留在回忆当中。
再说一遍:本文只通过阐述多数人的阅读经历,总结部分小说读者的年龄情况,非能涉及每一位读者的阅读经历。本人不会先验地对任何类型作品和任何年龄段的读者怀有褒贬之意。
以上全部阐述似于统计分析,欠缺考证。面对有阅读习惯的小说读者、文化爱好者、文学研究专业人士、求知欲强烈人士,这番言论将会完全失效。
感谢阅读。
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