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工作上瘾?(100%对你有用)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近,一想工作,就反胃。心想着,如果能对工作上瘾该多好呀。

于是,不吃不喝研读《上瘾》《瞬变》两书,整理了一套方法论,实践后颇有成效,与大家分享。

如何让自己对工作上瘾,如下:

第一步:触发。

找到外部和内部的触发动机。外部动机指环境触发,内部动机指自身良好的感觉。

比如:

对于赖床——

闹钟一响(外部动机),感觉活力(内部动机),就起床,感觉更有活力(美好感受)


对于回家不想工作——

工作下班一回到家(内外部动机),感觉兴奋(内部动机),就打开电脑,感觉更兴奋(美好感受)


第二步:行动。

行动需要完成以下三个步骤:

1、明确这个事情具体明确目标。

比如:

对于读书计划——

我要读书是不明确的,我要读6页书,就是明确的。

(对于做事情,了解到这里已完全够用了。若感兴趣,推荐参考smart原则和《结构思考力》ABCD原则)


2、找到关键行动,大量练习。

比如:

对于读书——

没有关键行动的读书,就是读了就行。

如果关键行动是将这个语句分为:事实类,理由类,结论类。于是,读每一句,每一段都一边读一边分类。

(对于做事情,了解到这里同样够用,深入研究,推荐复利模型 或 李善友教授讲的刻意练习)


3、缩小行为改变的幅度。

提到缩小改变幅度,我曾理解,不就是让自己多做简单的事情,然后量变到蜕变。

现在看来,那样理解太肤浅了。缩小改变,应该是指可量化的最小行为,这个怎么理解呢?

先说量化方式,有两种量化方式,数据量化,对比差异量化。

比如:

先说数据量化,对于减肥——

定了个目标每天跑10公里,减肥5公斤,发现做不到。

按以前理解,可能就是每天跑步10公里改成5公里,慢慢减肥到5公斤。

现在的呢?

自己知道了一个数据,每跑1公里,将消耗1大卡热量。当跑5公里后,我想到的是,再消耗1大卡热量,于是又跑了『1公里』。此时『1公里』就是跑步中可量化的最小行为。

再说对比差异量化,对于写推文——

每次写文章,都要用2小时。一想到写文章,我想到的就是2个小时呀,想想就退缩了。

对比差异量化,我把推文分为了:找资料,写大纲,写正文,配图……自己拆得越多,最小行为就越多。当最小行为10分钟就能搞定,一想到要写推文,我想到的是先把10分钟的那个事情做了,变得很容易了。

第三步:可变的酬劳。

除去物质奖励,酬劳更多地是发现自己的亮点,从3个方面:社会酬劳、自我酬劳,发现猎物。

    社会酬劳是指他人的认同和赞美;自我酬劳是自我成长和认可;发现猎物指让自己惊喜的事情。

这个让我理解了为何我过去很难工作成瘾?因为我在社会酬劳,发现猎物这两个板块做得很糟。

面对他人的夸奖和赞美时,潜意识在让我淡薄这件事,而不是作为亮点,我在逃避社会酬劳。

当我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任务和名词时,没有发现猎物的惊喜,而是恐慌,我在害怕猎物到来。


先说社会酬劳——

比如,当我在微信群里回答顾客问题时,群里的其他客人参与了进来。

在以前,这压根不会引起我的注意

而现在,这让我兴奋。别人参与进来,意味着我的回引发了别人的好奇,这就是社会酬。


再说发现猎物——

选购耳机时,从知乎,搜索引擎找适合自己的耳机,这时看到了一个新词汇“煲机”。

在以前,我觉得自己真无知,选耳机这么多参数,感觉到恐慌。

而现在,“煲机”这个词就是我发现的猎物,会非常兴奋。


第四步:投入

投入时间、精力、金钱等,不仅得到了他人的认同,实现了自己的成长,一是养成行为习惯,二是带动身边的人成为这类人。

利用《反脆弱》的杠铃策略,如果这次闭环成功,自己将得到好处;如果这次闭馆失败,也要想想自己能得到哪些好处。继续开启工作上瘾模型的第二次循环。


一起努力加油吧,让我们变成一个快速成长的反脆弱的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