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创投的都要研究失败。投资初创期的项目,可能是成二败八;投资成长期的项目,可能是成五败五;投资相对成熟的上市前的公司,可能是成七败三。创业者经历的失败就更多了,创业者个体的失败率非常高,所以研究失败非常重要。」
前海母基金首席执行合伙人 靳海涛
企业发展战略层面
◥不清楚长期战略。创业不能只知道今天干什么,不知道明天干什么。长期发展战略处在一个混沌状态,你就没法给员工指明方向。
我们投资做太阳能的晶科能源时,公司单一做拉晶,在行业内处于二三流地位,很快碰上金融危机。面临金融危机,企业认真分析了行业状况,做了战略调整,由原来的拉晶扩展到电池片,再扩展到电池组件,2010年在纽交所发行股票上市,前段时期又以很高的价格增发了一次。晶科2010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人民币5.14亿,其中第三季度实现2.59亿,环比增长43.6%,同比增幅高达1865%,这家企业已经进入了第一流的太阳能企业行列。
企业步入金牛业态后,现金流非常好,就一定要考虑转型升级。如果金牛的时候不转型,不做战略调整,有朝一日可能变成瘦狗。
◥战略只在浅层打转,缺乏探求深层规律的魄力和本领。一些企业只是在过往经验上找出路,只在表面资源上做文章,结果导致企业都没长大。一定要跳出来,通过创新方式使企业获得发展。
◥不敢扩张或者无序扩张。扩张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创业者来讲,第一,不能做小脚女人—不去扩张。第二,不能偏听偏信资本运作者的主意,在不该扩张的时候去扩张。要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去做。扩张不及则忧,但扩张过度,比不及还差,就像一句成语「过犹不及」。
一家位于兰州的企业的创业者认为不需要扩张,可以满足市场需要。隔几年一看,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了,于是想要扩张,却突然发现,第一钱不够,第二竞争对手已经一大帮了。这就是「不及则忧」。
另有一家企业,本来有合适的时机上市。但他认为规模大了以后可以卖更好的价钱,于是买了美国的一整条生产线,结果这条生产线从建立那天起就没有一分钱的盈利,企业现在已经倒闭了。如果他不盲目扩张,上市有了更多钱以后,再看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扩张,也许已经成功了。这就是「过犹不及」。
扩张应该循序渐进。我们投过一家做工业化厨房的企业,第一个厨房还没有运行,就去扩张做第二个厨房。第一个厨房的运营是非常必要的,在运营中找到好和不好的地方,再根据运行的实际情况建第二个厨房。结果还没能把第二个厨房扩张起来,资金链就断裂了。
我们现在投了一个做连锁餐饮的项目,创业者要来深圳收购15个网点。我对他说,千万不要一下子收购15个,极限不能超过3个。结果他试了3个点,深圳2个,东莞1个,都失败了,因为产品不适合这个地方经销。所以,创业如果不知道行不行,要先试,再循序渐进地推进。
◥资本运作战略出问题。很多企业家缺乏资本运作的判断能力,偏听偏信财务顾问。但如果企业制定了资本运作的规划,企业家一定要自己首先搞明白,完全明白是不大容易的。要持续积累,这是非常重要的。
大体了解后,还要做到兼听则明。只听一家财务顾问给出的意见也许会违背企业利益最大化。因为财务顾问是有特长的。比如说我的特长是做美国上市,我如果给你推荐别的地方,我的饭碗就没有了。
◥财务杠杆的战略不当。不利用财务杠杆,没有合理的负债,那你就不是一个很好的企业家。但如果负债过高,流动性风险就增高,正常情况下高负债还能撑得住,一遇到经济环境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就撑不住了。
企业相互乱担保害人害己,而且丧失了被营救的条件。我们投资过一家细分行业老大的企业,一味搞扩张,钱不够就借款。借款得找人担保,就跟另外一家企业搞互保,结果扩张本身失败了。原本还有挽救的机会,但跟他互保的对象也失败了,没有办法救。所以,相互乱担保是害人害己的办法,千万不要为降低财务成本而搞互保。
产品技术层面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企业盈利能力影响非常大。中国也有靠知识产权作为主要营收的企业,更多的情况是,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得比较好,企业获得一个比较好的发展环境。如果在知识产权方面有重大瑕疵,这样的项目不要做。
◥技术门槛和市场门槛低。门槛包括两个:技术门槛和市场门槛。门槛高低,不能用简单和复杂来区分。有的企业做的事情,看起来很简单,但门槛很高。因为市场地位也是门槛—新浪、携程都挺简单,但市场地位高,有规模,这样的企业门槛很高。
◥可替代性强。作为创业者,替代趋势的分析非常重要。有三种替代:第一种是革命性的,比如说LCD(液晶)替代CRT;第二种是多样性的,比如电影和电视剧,过去电视剧把电影赢得一塌糊涂,后来电影归来了;第三种是差异性的,比如网下网上购物方式的长期共荣。
◥有天花板。一些专业的软件公司,市场占有得差不多之后就下来了,又去规划另外一个专业软件。应该开始规划的时候,就要多规划几个产品,奋斗空间不能太窄。如果人家认为你有天花板,就不会有兴趣。你想私募很困难,或者上市了股票价格走不上去,这都是天花板造成的。
◥单一市场。以前中国企业能出口是好企业,现在要既能出口又能内销才算好。两个市场都敢卖,就说明对国内和国外的销售都掌握了规律。单一市场有一个很大疑问—经济周期和宏观环境变化可能导致生存困难。
◥对资源和环境的依赖大。创业或投资,朝减少消耗的方向走,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对于现有的企业来讲,有两条对策:第一要逐步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依赖;第二要提高应对环境变化的本领。在金融危机时有一个现象:需求减少了,但有限的需求会特别集中,这会造成个别企业更加优秀。
我们扶植上市的东方日升,做太阳能的。2007年利润是2000万元,2008年太阳能行业大洗牌,东方日升的利润涨到8000万元。2009年利润达到1.35亿元,2010年1~9月业绩1.5亿元。它何以持续增长?因为有消化环境的本领。
◥没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产品与技术的水准要与众不同。产品与技术市场基础要牢固,市场要有一个认可度。所以我认为,创业要争取做哪怕很小的细分市场的第一第二,做后边的不行。另外,产品与技术的经营管理要略胜一筹。核心就是成本控制,成本控制好了,就可能在别人不挣钱的时候挣钱,在别人挣小钱的时候挣大钱。
商业策略与经营模式层面
◥泡沫阶段赶潮流。创业也好,投资也好,不要在行业中后期或顶点进入,否则未来3~5年都是艰难的生存期。
我们曾经投资一家企业,投资当年就是利润最高点,因为这个行业走到顶点了。要选择在行业的爬坡阶段投资。2006年底,我们投资了做锂电池正极材料的企业,利润不足300万。在别人还不敢投的时候我们投了,结果企业高速成长,2009年利润已经达到4000万元,上市了,我们赚了近50倍。
◥产业链过长。干一件事,要考虑你的链条究竟有多长。我们投资了很多芯片设计公司,后来发现到终端短的企业都成功了,而到终端长的企业,情况不太好,这就叫「链条过长容易断」。
我们还投资了电视购物公司。电视购物公司在国外挺好,在中国却没有一个伟大公司出现。细分起来,就是因为需要搞掂的环节太多。首先,要有频道资源,可能这个城市签了那个城市签不下来。第二,要选择好的产品也不容易。第三,购物人的观念也非常重要。中国是一个诚信不够的国家,大家对电视购物不相信,影响营销效果。第四,还有跟商家利益分配的问题,事情很复杂。因为环节太多,某一个点出了问题就不行。
◥制约点太广太多。同样的道理,如果办成一件事情需要盖很多「公章」,这事就很难。产品也一样,如果你做的产品配套环节太多,也会非常困难。
◥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这是需求分析的问题。每一个项目,你都可以这样去考虑:它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雪中送炭要比锦上添花好。例如,手机支付有两种:一种可以把信用卡集成在手机SIM卡上,付款只要带手机就可以。另一种模式是把通过桌面执行的电子支付搬到手机上。前一种模式是雪中送炭,后一种模式就是锦上添花。同样两个项目,雪中送炭的应该是优先选项,如果是「锦上添花」型项目,那必须高举高打。
◥领先一大步等于赔钱等三年。要干领先一小步的事,而不要干领先一大步的事。领先一大步的事国家来干。
◥忽略新项目的凌乱美。对项目亮点的准确判断是成功的一半。比如腾讯。十年前,腾讯找我们投资,我们看不明白,或者说对凌乱美没看明白,没投。如果当时投5百万元,现在的市值应该是400亿元。所以,不能忽略创新项目的凌乱美。创业也好,做投资也好,对项目亮点的判断是很重要的。
◥当杂货铺掌柜。每一个企业都应该专业化,如果已经专业化,就要把细分领域做精。我们也做过这样的项目,企业本身业务是专业化的,但它没有把专业化的一个细分领域去做精,而是每一个都去做,最后它失败了。
◥单一依赖。对单一客户和市场的依赖也很可怕,有的时候企业家觉得单一依赖很舒服—对特定市场的依赖,是因为这个市场提供的利润高,换了一个特定市场可能利润低。
但应该从更长的时间点来看这个问题,因为市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此外,做资本运作的时候,如果你多个市场,投资人的想象空间就大,估值就高。所以,不管从经营角度来讲,还是从投资角度来讲,都要尽量规避单一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