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许多成功学的书,也看了许多干货。却发现自己反而有点迷茫了。最后理了理自己的头绪,决定要把看这些看书的时间变少,把实际应用的时间变多。
想的多,做的少,我感觉才是真正造成我们懂得多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主要原因。
其实我们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做一件事用的方法往往不是最好的,但我们为什么不去先想一个最好的方法然后再去做呢?
我个人的感受是:第一永远没有什么最好的方法。第二改变带来的收益不大。第三,我们讨论出这个方法花费的时间,用旧方法都把事情做完了。
所以思考家永远不及一个实干家有用。
最近我没有练习码字,因为我感觉我有点写不出来了,大概是因为能力不足,想多看看文章再写,但是后来我发现,我的感觉不对了。我很有可能这样下去,就又回到从前,从而习惯只看书不写东西的状态了,细思极恐后我决定在看书的过程中,码字也不能停,哪怕写的都是些垃圾。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去改变和增强自己的文笔,总之一个字,就是要“干”,不能停。
最近一直在看彭小六的文章,其中有几个关点我觉得是所有能够成功的人士最需要的,也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
其一就是对做一件事开始的练习,里面就提到,如何坚持阅读呢,你不要给自己定什么一天一定要看多少页书的计划,只要每天打开一本书,然后关上,第二天打开再关上,重复练习。简单吧,和定个自己容易放弃的计划比起来,这个要有意义的多。因为对于要做一件事从0到1才是最重要的,万事开头难。有多少人定下了计划没几天就放弃了的呢。
第二就是把你要做的事习惯化,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但没有人说坚持呼吸很困难吧,为什么,因为习惯了,习惯到不用思考就去做了。
其实我们每人每天都在做仰卧起坐,晚上仰卧早上起坐。我们有感觉吗?所以成功学也好,干货也罢,最重要的不是你得到了多少感悟,而是你把它应用了多少,直至达到肌肉记忆,甚至像喝大力一样,只要一天不做就混身难受。那其实你就已经离成功不远了。不然只想不做,成功学还是别人的成功学,干货也还是别人家的干货,和你没有半毛钱关系。
所以说了这么多,就是要表明,“做”才是所有成功学和干货的万金油战术。
我们常常说勤能补拙,最重要的原因大概就是因为愚笨的人比起那些聪明的人至少他做了,他行动了。别说勤能补拙了,一个只要开始着手做事的人,都比一个天方夜谭的空想家要讨人喜欢的多。
其实我们整个人的一生就像跑一场马拉松,最后我们成功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冲的最猛,或者跑步的姿势有多么优美,仅仅是因为我们一直在跑而没有停罢了,马拉松的意义不在于名次,而在于你最终跑完了比赛。
所以亲爱的各位,不要每天纠结谁安利的学习方法最好,谁写的时间管理法最有效。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先上路再说。路上有的是时间和方法去实践这些成功学和干货。
聪明的人即使思考人生,也不会停下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