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5日 星期一
文/湖畔书苑·常臣臣
六尺巷里的廉洁密码:在退让中 照见权力的品格
一堵青砖灰瓦的矮墙,一条六尺宽的窄巷,在三百多年的时光流转中始终保持着清雅素净的面容。这条因清代名相张英“一纸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而诞生的六尺巷,不仅镌刻着中华文明礼让谦和的精神密码,更在青石板的肌理间深藏着超越时空的廉政智慧。当权力与利益在世俗场域中纠缠时,六尺巷的故事犹如一面明镜,映照出权力应有的品格与底线。
故事发生在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一吴姓人相邻,吴家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为此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张家人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得诗,旋即将围墙拆让三尺。吴家深为感动,也将围墙向里拆让三尺,两家之间由此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故得名为六尺巷。
张英在收到家书时的选择,展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对权力的清醒认知。作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完全有能力动用权力维护家族利益,却在回信中写下“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豁达诗句。这种权力观彰显了“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的为官追求,这种将道德修养置于权力运作之上的价值排序,构建起抵挡权力腐蚀的思想屏障。
张英处理家事纠纷的方式,展现出中国传统智慧中“以柔克刚、以和为贵”的治理艺术,两侧高墙各退三尺形成的公共空间,打破了传统宅院封闭森严的权力象征,传递出“礼让和谐”的精神,这条青石小巷也在物理空间的重构中完成精神境界的升华。桐城将六尺巷蕴含的文化精神融入基层治理中,不断放大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治理优势,探索出以“亲无讼、尚和合、崇谦让”为核心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将传统智慧创造性转化为治理能力,赋予了六尺巷新的时代内涵。
得一尺,廉行全无;让三尺,百年流芳。在六尺巷的青石板上,权力完成了从扩张到收敛的优雅转身,这种收敛不是怯懦退避,而是对权力本质的深刻认知与自觉约束。当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走过这条窄巷,丈量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三尺距离,更是精神境界的自我超越,不因事小而逾矩,不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当以廉洁为丝帛,以和谐为砚墨,以行动为笔锋,共同描绘出新时代的廉洁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