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有家餐馆遭窃,经常捧场的老顾客安慰老板:“别伤心了老板,就算是破财消灾了,我们以后会经常来光顾的。”
老板说:“哎,一年白忙活了,干了一年活,纯粹喂狗了。”这位顾客生气地说:“老板,你这是说的什么话?难道来店里吃饭的都成狗了?”
“不是这个意思……”老板赶忙解释。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两人聊天或者理论,但说着说着就说不下去了,轻者拂袖而去,重者大打出手,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某些话语,说者没有考虑听者的内心感受或者接受能力,刺激了对方的敏感神经,引起了对方的反感。餐馆失窃,老顾客前来安慰,老板却把遭窃看作白养了一年狗?这么说,怎能不讨人厌?
柯丽是一家皮革公司的总裁秘书。一次,公司与另一家公司计划强强联合。这天,对方公司派代表来找柯丽的总裁签字,该代表看着总裁的签名,连连夸道:“您的签名可真是气派!”这时,柯丽正好走进办公室,听了之后便是笑脸迎合:“能不气派吗,我们老总在暗地里练习签名可有几个月了。”她这句话说出口之后,总裁和客户代表同时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柯丽为了讨好总裁,但对总裁的一番恭维并没有得到老总的颔首微笑,反而让彼此尴尬不已。那是因为柯丽夸人的话里,“练习签名几个月”,会给人太多的浮想联翩了。会让人感觉总裁爱慕虚荣、自恋,更重要的是,她将总裁的“个人私事”搬出来作为谈话佐料,让人感觉有讽刺挖苦之味道,马屁拍到了马蹄上,唉,只能送她六个“呵呵呵呵呵呵”了。
说话要考虑到别人感受,如果只是自己说,那就不叫对话,对,是双边,是配合。你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沟通便无法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