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是带着偏见来看待世界的,如果你没有带着偏见,那你对世界根本没有看待方式。”
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一笑而过,不过,昨天我发的一个朋友圈,以及最近发生的一些事让我忍不住想要说说自己的看法。
01
昨天下班后回家,刚走出门口发现这天就跟漏了一个洞一样,雨哗哗地下,就算有伞的我,也忍不住被吓得倒退了好几步。
此时刚好遇到没有带伞的同事,我问她走哪边,她说去车库,我心想去车库很近,就准备送她过去。
于是我将蓝色的格子伞打开,一走进大雨中,两人不由自主地就抱得紧紧的,迎着狂风暴雨,一步一步、小心翼翼的走向车库。此时同事忍不住说,“因为这场暴雨,咱倆也算共患难了。”
走到车库后我打算直接回去,毕竟我回家最多也就十分钟,但她执意要送我到楼下,我心想也好,毕竟在车里要少淋些雨。
当她将我送到楼下,互相道别后,我发现这么大的雨,楼下居然还有摆摊的!关键的是,从老板随意的姿势,以及顾客放松的表情可以看到这场大雨并没有对她们产生多大的影响。
此时虽然雨很大,但我还是忍不住拿出手机将这一幕拍了下来,回家后发了下面这条朋友圈。
发完这条朋友圈后我收到了这样的一条回复:“好想看看你的新发型。”
当我看到这条信息时瞬间懵了,不假思索地回了四个字:“我是路人😂”。
然后她没有回复我的消息了,但这件事却引起了我的思考。
02
为什么她会认为是我坐在那里理发呢?是我的遣词造句,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呢?
回想当时自己在发这段文字时,很佩服在暴雨下老板安处当下的状态,所以字里行间不自觉地将自己带入了老板的角色;再加上自己懒得将前因后果细细描述,看者仅仅只能从有限的文字里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
不知道这是不是主要原因,但其实,如果她再细心些,将图片放大,就会发现坐在那里理发的人不是我,毕竟她知道我长啥样。
此时忍不住想到潘麟先生说的话,“这个世界(万事万物)是什么,取决于我们的眼光;否则,它们无法被认知(即世界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依我们的看法而定)。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对它的感受和认知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每个人都以异于他人的途径来认知事物(如此便出现了千差万别的看法和观点)”。
我们都是通过自己的感知来认识、看待这个世界,再加上每个人成长的环境、接受的教育、自身的资质等不同,自然就形成了许知远所说的每个人看待这个世界的“偏见”。
我们都是不完美的,偏见无法避免。
但,我们就任由“偏见”肆意发展而不去修正完善吗?
跳出认知局限,树立正知正见,潘麟先生认为有三点:直接的觉察、合乎逻辑的推理,以及圣贤的教导。
三者看似独立,却又相辅相成。
当我们接触到某件事时,我们的五感会对其做出第一反应,再推理出合乎逻辑的真相,最后加上圣贤的思想形成我们看待人/事物的观点。
这个顺序不是唯一的,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将这三点内化为自己所用。
《大学》有这样的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新之又新。
想要打破我们旧有的“偏见”,就需要不间断地学习、自省来更新自身。
保持心神的清明,对事物真相的探寻,以及学习圣贤的教导,我们才能逐渐从局限的认知中跳脱出来,将自己不断更新换代,不被自以为是的“偏见”所束缚。
你呢,你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观点。
推荐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