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朱元璋本人我非常熟悉。
除了少年不幸和老年丧子外,朱元璋一生中并没有遇到大的挫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从乞丐到皇帝的传奇。
历史功绩:
-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
- 收复丢失将近400年的燕云十六州。
- 复衣冠如唐制,禁胡姓,恢复汉文化。
- 低税负,使中华大地从元末凋敝中快速恢复。
- 修订大明律,总结历代法律得失。
起点虽低,但是成就之大可以与任何一个朝代的开国君主比肩。
可以称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
毛主席认为古代帝王之中,军事能力第一是李世民,第二就是朱元璋。李世民从小耳濡目染,家学渊源。而朱元璋25岁之前还没进门,可以说天纵奇才也不为过。
成长之路:
1328年,朱重八出生在安徽濠州(凤阳)。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子国瑞。
父亲朱五四,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高祖朱百六。
看名字就知道前几代都是农民。当然老朱也不在乎,当皇帝以后这几位都追封了。
1344年(16岁),入凤阳皇觉寺当和尚。
当地天灾,父母双亡,无钱安葬。
1345年 - 1348年(17岁-20岁),离开皇觉寺外出化缘。
当地继续天灾,皇觉寺也无法待下去,只能外出化缘。这个时期的3年,是朱元璋人生经历中很重要的三年,三年之中,把安徽河南沿着淮河沿线的重要州郡都走了一遍。从凤阳往南到合肥,再向西进入河南信阳,再向北进入河南汝州(平顶山),陈州(周口),再向东进入安徽亳州,最后再回到凤阳。这三年是朱元璋开拓眼界最重要的时期。
1351年(23岁),韩山童,刘福通在安徽颍州(阜阳)起义。
1352年(24岁),土豪郭子兴在安徽定远起义,并占领濠州(凤阳)。
郭子兴名义上也属于韩刘红巾军。
1353年(25岁),收到儿时同伴汤和来信,投奔郭子兴。
入伍后,郭子兴认为朱重八作战勇敢,机智灵活,并且初通文墨,因此把朱重八招为自己帅府亲兵队长,逐渐引为亲信。并把自己的知己马公的女儿,也是自己的养女马秀英(民间说法,明史没有记载名字)嫁给朱重八。此时朱重八正式改名朱元璋,子国瑞,军中开始称之为“朱公子”。
朱公子回乡募兵,找来徐达,周德兴,郭英,耿炳文等人。
这一年,是朱元璋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完成了朱重八到朱公子的转变,并且找到了一个好老婆马秀英和核心创业班底:徐达,汤和,郭英,郭兴,耿炳文,耿再成,花云,费聚,吴良,吴桢,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胡海,周德兴等24人。这些人中除了花云与耿再成战死,其余都成为明朝开国元勋。
马秀英是郭子兴的养女,马家也是安徽宿州的富户。马秀英连人带家财自然都成为朱元璋的创业资本。
郭子兴认为朱重八初通文墨,不知道朱重八的文墨是在哪里学来的?
小时候放牛没有时间学,在皇觉寺里面学的?还是在化缘云游期间学的?历史没有记载。我猜,应该是皇觉寺学的,朱元璋对皇觉寺这段经历还是很重视的,后来当了皇帝,还重修了皇觉寺。估计是在皇觉寺除了吃的半饱也学到了点什么。
另外马秀英父亲马公是宿州富户,而且只有这个女儿,非常疼爱,受过良好教育。明史载:“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马秀英对朱元璋的帮助,不仅仅是财产上的资助,更是书史方面的老师。
1353年(25岁),带领淮西二十四将正式开始创业。
由于濠州(凤阳)城内郭子兴与其他元帅内斗,朱元璋不愿待在濠州,一是避祸,二是认为这些人半年没出濠州城,整天窝里斗,没有什么大志向。
因此朱元璋带着自己的核心班底24人离开濠州,向南边的定远进发。一路上收编3800人,并且攻破定远元军,又收编2万人,并南下滁州。
定远名人李善长(成为朱元璋第一谋士,大明第一位丞相)求见,以汉高祖刘邦故事,劝说朱元璋效仿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天下很快就能平定。”,自此李善长跟随朱元璋,成为幕府书记。
朱元璋很快攻下滁州,此时队伍已达3万人。
侄儿朱文正,姐夫李贞,外甥李文忠,定远孤儿沐英(就是鹿鼎记上云南沐王府的第一代沐王)前来投奔。
对于一个之前饭都吃不饱的人,成为濠州义军元帅的亲兵队长和女婿,从朱重八到朱公子的转变对于一个吃不饱饭的和尚来说已经是非常大的跃升。什么原因促使朱元璋作出改变,毅然离开濠州城,带着24人出击定远,再下滁州呢?是三年云游路上看到百姓生活困苦,元朝暴虐无道,发誓有朝一日解民于倒悬?还是马秀英给他讲刘邦,刘秀,刘裕,郭威的创业故事启发了他,要干一番大事业?
一年之中,从24人的核心班底,发展成3万人的队伍,并占据定远和滁州。这是一个很好的成绩,也是很好的开始。
1355年(27岁),攻克安徽和县。
郭子兴和其他义军元帅冲突,来到滁州朱元璋军营,朱元璋把3万纪律严明,军容整肃的军队交给郭子兴。这令郭子兴都感到惊讶。但是这些军队都是朱元璋一手招募,朱元璋仍是这批军队事实上的领袖。既然滁州给了郭子兴,朱元璋自然希望再向外扩张,扩张地点选择了靠近长江的和县。为什么选择此处,应该是谋士们出谋划策出的结果,希望在江边找个落脚点,加下来向江南富庶地带发展。
和县成为朱元璋的第一块根据地。
巢湖水军带着千余战舰投奔朱元璋。
常遇春,安徽怀远人,前来投奔朱元璋。此人是朱元璋的白起,韩信。一生征战无数,勇猛无敌。蒙古名将王保保也是其手下败将。可惜40岁就在收复北方途中暴卒,死因不明。明朝建立后,追封开平王,他的功劳仅次于中山王徐达。他跟朱元璋后来成了儿女亲家,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娶了常遇春的女儿,建文帝朱允炆即是常遇春的外孙。如果常遇春死的没那么早,朱棣显然不是常遇春的对手,还会有“靖难之役”吗?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1355年(27岁),渡过长江,攻克采石,再下太平。
由于军队人数越来越多,朱元璋不愿向老百姓强征过多粮食,而且也不允许军队抢劫,因此朱元璋考虑攻下长江南岸的太平(马鞍山),这里是产粮区。另外渡江以后,还可以开辟新地盘,一举两得。得到了巢湖水军战舰的支持,因此渡江作战启动。常遇春采石一战成名,朱元璋立即提拔常遇春为先锋。
1356年(28岁),攻克南京。陈兆先部投降,收编36000人。
真正占领了一个大城市,大根据地,江南富庶地带,从此开始征战天下。
1357年(29岁),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朱元璋克宁国,赵继祖克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一路势如破竹,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1358年(30岁),在南京修建礼贤馆。
召见儒生唐仲实,询问汉高,光武,唐宗,宋祖平定天下之道。
以前可能只是藏在心里,现在有了南京这块根据地,而且军队越打越多,手下人才济济,朱元璋的目标此时已经非常明确,有了问鼎天下的志向。
1359年(31岁),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丽水)。
此时朱元璋兵力达到10万人。
但此时的环境已经与在江北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东面:元军
南面:元军
东南面:张士诚(江苏苏州)
西面:徐寿辉,陈友谅(湖北武昌)
北面:小明王韩林儿,刘福通(安徽寿县)牵制元军。
已经跟张士诚,陈友谅的地盘接壤,冲突不可避免。
朱元璋此时名义上仍属于韩林儿部,因此北边压力减轻不少。
1360年(32岁),刘基(刘伯温)出山。
刘基被朱元璋请到南京,成为谋臣。
刘基建言:避免两线作战,采取各个击破策略。
1360年(32岁),陈友谅攻占池州。
朱元璋最强大的敌人第一次陈友谅出现。陈友谅当时根本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陈友谅地盘大(湖北全部,湖南全部,江西大部,安徽南部,福建北部),兵强马壮。
陈友谅攻下池州,朱元璋感受到威胁,因此派徐达,常遇春去争池州。他两大败了陈友谅,俘虏了陈友谅3000人,常遇春认为这些人都是劲敌,直接把俘虏全杀了。导致陈友谅恼羞成怒,绕过池州,直扑太平。
1360年(32岁),陈友谅攻占太平,采石,在采石称帝。
朱元璋在太平的守将花云战败被杀。陈友谅趁势攻占采石,威胁南京。
陈友谅以为很快就能占领南京,并且约张士诚两边夹击朱元璋。
此时的形势对朱元璋很不利。很多人希望放弃南京躲避陈友谅的锋芒。
刘基认为张士诚没有大志,不足为虑,最大的敌人是陈友谅。而陈友谅杀主自立,得位不正,人心不齐,而且骄傲自满,只需要用伏兵,击败他们很容易。刘基对认识很清晰,也奠定了朱元璋先难后易,先陈后张的策略。消除了陈友谅这个劲敌,其他的就好办了。
朱元璋通过部将康茂才骗降陈友谅,在南京龙湾设伏,陈友谅大败。朱元璋趁机收复太平,攻占安庆,上饶。陈友谅逃往九江。
此战严重打击了陈友谅的嚣张气焰,朱元璋不仅打败了陈友谅,并且还收复了大量失地。也证明了刘基的策略无比正确:“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
1361年(33岁),陈友谅攻占安庆,朱元璋则直接攻击陈友谅老巢九江,陈友谅逃回武昌。
在这2年中,朱元璋,陈友谅两人互相拉锯,都没有伤筋动骨。只不过陈友谅求胜心切,总想一鼓作气消灭朱元璋,但事与愿违。
1363年(35岁),张士诚进攻安丰(安徽寿县)韩林儿部,陈友谅进攻洪都(南昌)。
朱元璋带大部北上援救韩林儿,此战刘福通被杀,只救出韩林儿。此时陈友谅进攻洪都(南昌),号称60万。洪都守将是朱元璋侄儿朱文正,此人坚守南昌85天,直到朱元璋带领20万大军南下救援。大战在鄱阳湖展开,朱元璋军利用小船灵活使用火攻,大败陈友谅。陈友谅被乱箭射死。朱元璋以完胜陈友谅告终。
1364年(36岁),朱元璋称“吴王”,仍以龙凤(韩林儿年号)纪年。
1364年(36岁),进攻武昌,陈友谅次子陈理(后来迁居朝鲜)投降。
1365年(37岁),进攻张士诚,一举将将张士诚赶出江北地区,攻占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等地。
1366年(38岁),攻占杭州,湖州。
1367年(39岁),吴王元年。
派廖永忠从滁州迎接韩林儿到南京,在镇江瓜洲凿沉船底,小明王称沉江而死。这是否朱元璋的意图不得而知。至少即使是陈理,方国珍,李思齐这些死对头,朱元璋也没有杀他们。就连张士诚朱元璋也不愿杀,只是张士诚私盐贩子太硬。
同年,朱元璋不再使用韩林儿的龙凤纪年。
同年,朱元璋围困张士诚于苏州,最后城破,张士诚被杀。
同年,朱元璋派汤和为征南将军,讨伐方国珍,方国珍投降。
1368年(40岁),洪武元年。称帝,建功臣庙。
于南京称帝,封马秀英为后。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开国功臣:
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
郑国公常遇春
曹国公李文忠
宋国公冯胜
卫国公邓愈
信国公汤和
郢国公冯国用
越国公胡大海(已死,追封)
济国公丁德兴(已死,追封)
次年,朱元璋于鸡鸣山立功臣庙,朱元璋亲定功臣位次:
徐达为首
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张德胜、吴良、吴桢、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凡二十一人。
死者像祀,生者虚位。
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丁德兴七人配享太庙。
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率军25万,北进中原。
朱元璋发布著名的“谕中原檄”,提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号召北方汉人,响应王师。并亲自制定进军策略:“先取山东,次取河南,夺取潼关,北上进兵大都,再派兵西进。则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
一年不到的时间,各路大军沿运河直逼北京,占领通州,元顺帝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开平)(内蒙锡林郭勒),蒙古在中原大地98年的残酷统治结束了!
1382年(54岁),皇后马秀英死。
1392年(64岁),皇太子朱标死。
朱元璋认为南京地形不好,易攻难守,因此派太子朱标考察西安,为迁都关中做准备。可惜太子朱标巡视回来染病,很快就死了。迁都是个大工程,太子死了,朱元璋很伤心,也就再也没有考虑迁都的事情了,这也算是一个遗憾,没有妥善解决国都问题。
1398年(70岁),薨,于马秀英合葬在南京钟山明孝陵。
朱元璋只封了一个皇后,只封了一个太子,只用了一个年号。
金庸与朱元璋
金庸在鹿鼎记里极力吹捧玄烨,在倚天屠龙记里极力贬低朱元璋。
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