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有技术的人,总是少几分焦虑

01

作为一只脚踏出了校门,一只脚还悬在空中,即将出社会实习的老腊肉,至今还在迷茫自己能不能找到工作。

 原因很简单——我至今都没有体会过稳定的工作,身无长处。

 赚钱的营生,如果想找的话当然有一大堆。奶茶店兼职、服装店销售兼职、工厂打包兼职等等。但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人来说,这些工作并没有什么用处。

不是看不起这些工作,而是活不下去。

出学校,考虑的东西总要多一些。房租、交通费、生活费、水电费、茶米油盐酱醋茶。 每月几百上千的房租,每天看似不多,每月堆积起来却好几百的交通费,近千的伙食费,上百块零零散散的费用。靠着十几二十块一小时的工资,如同赌博一般的工作机会。

抱歉,活不下去。

曾经从不在焦虑范畴内的事情,就会如潮水般涌来,让你体会犹如成人礼般的过度。 

       18岁时,父母仿佛要求你把18岁之前不该懂的事情,要在一夜之间全部弄懂,才算是对得起18岁这个年纪。 

       实习时,社会仿佛要求你把实习之前不曾考虑的事情,要在一夜之间考虑透彻,才算是有着实习的样子。

在我还在如同无头苍蝇似的寻找渺茫机会时,身边那群有技术的人却从来不焦虑。原因很简单——他们早在实习前就已经能赚足养活自己的钱了。

02

大学和高中只顾焦虑学习成绩不同,大学需要面临更现实一点的焦虑——钱。

大家在大学里都开始尝试着去赚钱,往往是去奶茶店、快递站、工厂做做零碎的兼职,但总会发现得不偿失,原因都大同小异。

 这些琐碎的兼职对于未来简历、工作帮助甚微。

赚的钱太少,10/小时的兼职如同廉价劳动力一般,且并非每天都有。

价钱稍高的兼职还往往要求通宵工作,导致经常生病,工资还不够医药费。

兼职浪费太多精力,根本没精力上课,导致赚的钱还比不上课时费。

而有技术的人,往往挣得更多,精力也更多。

刘佳和我同届,大一见面自我介绍时只说了在高中广播站待过两年便身无长物。大学里,她靠着曾经播音的底子去了校司仪队学习做主持人。

 她从没做过零散的兼职,一心扑在主持上。直到大二,她觉得主持功底差不多时,才开始尝试联系商家,尝试做商业主持。

 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500、600、800,到现在的保底四位数一场主持。现在她每个月只用抽出来两三天周末,便可以衣食无忧的生活。

 她现在才大三,却靠着大一学的技术过上了衣食无忧,甚至根本不用考虑将来实习的生活。

并且她的成绩也从来没落下,想来其实也不奇怪。她每个月只用忙碌两三天,剩下大把时间自由安排,而身边的大多数人却是每天紧赶慢赶的去兼职场所打零工。有技术的人,在时间是有着更多选择权。

 这种事情倒也不少见,身边的陈明师兄,也是大一时学主持,从此一心扑在主持上,每月抽空工作几天就可以生活得很滋润。

并且他还在大学时完成了我毕业都不敢保证的事情——用自己赚的钱,带着全家出国旅行一周。

还有个朋友陆鹏——纯粹的技术宅。不善交际,只喜欢摄影,大学四年只琢磨一件事——摄影、视频技术。

 按理说他的自闭性格和赚钱基本绝缘的,但是因为技术好。商家主动找上他合作,每个月只要根据自己时间、心情,做出来最终成果就有四五千工资。

 这还仅仅是大三的工资,但也已经超出大多数毕业生的工资。大四毕业时也没花多少心思找工作,投了几份简历就进了大广告公司继续研究技术。

 他们并不是异于常人的天才,他们和大多数人的区别只在于——他们更清楚什么可以作为自己的硬核技术,并且敢于一心扑上去。

 03

看着身边一个个不用焦虑生活、不用焦虑实习、不用焦虑工作的人,我清楚自己很多方面超越着他们,我会演讲、会辩论、琴棋书画、诗词文武都有着涉猎。

但是我总结后才明白为何至今都还在焦虑、至今都还在惶恐、至今都还没体会过稳定工作的原因——没有专精的技术,样样皆通结果只是样样疏松。

寻找自己的核心能力也是成功的关键,大多数人其实身怀宝藏,只不过不知道宝藏和钥匙都在自己身上。

刘彤从小就喜欢中国文化,尤其对于毛笔字情有独钟,于是便从六七岁就抓着毛笔跟着老师练字,一直练到现在上大学。

由于爱玩,大学里逃课已成为了她的习惯,所以各种知识、技术也就与她无缘了。

但硬是靠着毛笔字,她偶尔零散的兼职教课工资超越了很多每天下课铃声一响就跑去店里打扫卫生,一直忙到半夜才能回宿舍洗澡休息的同学。

建南是我大一就认识的球友,从小到大就只是爱打羽毛球,基本没有其他的爱好特长。 别人高中假期都已经开始尝试去兼职时,他还在球场里打球。

大学里也是直接加进了羽毛球校队,每天就扑球场里。 但是因为技术好,他大二时就被球场里的教练看中,拉着他去当教练一起授课。上学期间,就从普通教练做到了上百块一节课的私教。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老话也许最能印证这些事例,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琴棋书画、诗词文武照样可以创出一片天。他们衡量的标准不过是你能否把技术做到成为自己硬核技术的地步。

 04

大学不过四年,“不知何去、不知何从”,八个字贯穿很多人整个大学生涯。

 最有感触的一句话大概是朋友在天台上喝着闷酒的宣泄“大学三年,头发少了一半。每天忙前忙后快猝死,结果连自己能干嘛都说不上来。”

大学,并不像听到的那么轻松,其实很多人都在忙碌,只不过是冷静下来思考半天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忙罢了。

最直接的论证——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工作?能找什么工作?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其实很多人都清楚,硬核的技术在身比在深夜的被窝里看心灵鸡汤更能消除对大学的迷茫,但他们依旧选择用哀叹来代替实干。

 因为学习一个技术意味着时间、精力,而作为硬核的技术更意味着——困难。

但正如三毛所说“梦想,可以天花乱坠;理想,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坎坷道路”

大学,已经不是可以如孩童时在父母襁褓里、在家人的扶持下梦想着手握日月摘星辰的时候了。 在谈论理想的年岁里,困难将是我们未来坐在桌前、饮着淡茶,和后辈讲述自己故事的谈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