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山哥。
今天,我们来解密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关于热病的知识。
热病属于伤寒类疾病,有时痊愈有时却会导致死亡。通常,热病的死亡期在六到七天之间,而恢复健康则需要十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太阳经是所有阳经中的首位,它的经脉连接到风府穴,因此能够主管所有阳经的气血运行。当人受到外感风寒的侵袭时,必然会引发热症,这种热一旦升腾,通常不会致人死亡。但是,如果寒邪进入阴经,使得阳经和阴经都感受到风邪,病人就会面临生死的境地。
伤寒病初期,病在太阳经,所以会出现头痛、颈项僵硬、腰椎强硬等症状。一旦治疗不当,一周后病情会进入阳明经,阳明经主管肌肉,它的经络夹在鼻子两侧,并进入眼睛,这会导致身体发热、眼睛疼痛,以及鼻子干燥,无法入眠。再过七天,病进入少阳经,少阳经主管胆,经络顺延到胁肋并连接到耳朵,这会导致胸腹疼痛、耳聋等症状。如果只是三阳经受病,而邪气没有进入阴脏,病人可通过出汗而痊愈。但是,如果治疗不当,二十八天后病情会进入太阴经,太阴经分布在肠胃壁上,并连接到咽口,这会导致病人腹胀、咽喉干燥等症状。三十五天后,病邪会进入少阴经,少阴肾脉贯穿肾脏,并连接到肺部,这会导致病人口渴、舌干,喝水不止。四十二天后,病邪入侵厥阴经,厥阴肝经顺延到生殖器,再连接到肝脏,这会导致病人情绪焦躁、腹胀,阴囊收缩。一旦三阳三阴五脏六腑都受到病邪的侵袭,气血无法正常运行,废物无法排出,病人必然会死亡。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有时会出现阳经和阴经同时受寒的情况。例如,在一周内,太阳经和少阴经同时受病,病人会出现头痛口干、烦躁腹胀等症状。在两周内,阳明经和太阴经同时受病,病人会出现少腹胀满、高热、食欲不振、胡言乱语等症状。二十一天后,邪气进入少阳经和厥阴经,这两条经脉同时受病,会导致耳聋、阴囊收缩、手脚冷、食物饮水无法入口,无法认识亲人,这种情况通常在六天内必然导致死亡。
在治疗过程中,关键在于保持脏腑经络的畅通无阻。当热病基本痊愈后,有时会有余邪滞留体内导致复发的情况,这是由于病情衰退时,余热因进食而内藏,与余邪相结合,引发了再次发热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根据其虚实情况,调理逆顺和过剩不足,必定会康复。病情稍有好转时,要避免食用肉类,否则热势必会再次出现;另外要避免过多进食,否则会产生余热。
总结起来,治疗热病的关键是保持脏腑经络的通畅。根据病情发展,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往往能够减轻病情甚至康复。希望这些《黄帝内经》中的知识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你喜欢这个视频,请点赞和分享,也欢迎留言讨论。感谢大家的观看,我们下次再见!
探索中医智慧,传承中华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