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应朋友要约写一篇文章
是关于留学生的
从国内疫情扩散到国外疫情爆发
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关于留学生的新闻和信息
看着题目看着话题,下面讲什么想必大家也能猜到
网上对于留学生的负面指责起始于大概三月
那一阵国外疫情爆发
不少人开始着手准备回国事宜
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危险来了大家都想到安全的、靠谱的地方去
趋利避害是生存的本能
指责爆发的间接矛盾在于此前有过一阵出国避难浪潮
可问题是,这波出国的和后来回国的不完全是同一个群体
“你们这群墙头草,风往哪吹往哪倒”
很多人会把相似事件里的不同群体作相同对待
不少人无意中就躺了枪
直接矛盾就是境外输入病例的爆发
和小部分回国人的骚操作
逃避、欺瞒防疫登记,隔离期未满擅自出入公共场所
在一些人看来这就是什么呢
他回国了,添乱子,危害公共安全
你也回国了
=你也危害公共安全
明显的逻辑问题但不少人以此为评判标准
这就引出了误解背后潜藏的原因
我们对某一群体的偏见
2020年了,仍有人一听到留学生群体
第一潜意识反应是仇富和崇洋媚外的鄙视
偏见来自于负面消息、假新闻、反面典型
相比于正面的、积极向上的
前者花了更多的心思在琢磨受众的心理上,根据大众的口味调整文案,看的人自然就多
而且人们对于这些负面的更为敏感
如果再放到网络上让人们评论
这个人批判一句,那个人指责一句
大家一看破窗效应了,你敢骂我也敢,反正有人比我先骂
无意中就对那些缺少判断主见的人形成了一种指导
整个风气就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循环
即使后来事实澄清,剧情反转也少有人认错反思
多少当初力挺方方的人,被现实打脸的时候只是默默删掉自己发过的相关的信息,而不敢站出来承认自己的错误,其中还不乏影响力巨大的大咖
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然后我最近看定义判断正好碰见个词
传播学理论中沉默的螺旋
人们看到自己主张的观点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就会更积极,更大胆的参与进来;而如果自己的观点少有人理会,且有被群起而攻之的风险,即使仍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但也会保持沉默
其实网络上同情,理解留学生的人不在少数
而很多人不是败给了良知,而是败给了网络戾气
很多留学生一面忍受着网民的无端指摘
一面承受着当地原住民的鄙夷和歧视
《战狼2》里火爆的一幕就是中国护照的最后一面赫然写着
“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一个海外独自漂泊的游子
此时此刻最能寄希望于的就是自己的祖国
却被自己的同胞无情拒绝
可谓寒心
虽说回国会给国家添一些麻烦
但防控措施得当,严格隔离观察
也完全能保证自身和他人安全
而且也不能无视留学生疫情期间在海外为国家做的贡献
不能无视绝大多数留学生未来结业回国能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不能把反面典型的标签贴给整个集体
反过来也不能把对集体的印象施加到个人
在这个时代
不恶意揣测,不无端指责,不妄加评价是及格线
客观、理性、善意才是网络环境所需
不只为留学生发声